让思念成为深度的理解
李苦禅
思念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无休止的回忆,其中既有感性的,又有理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理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与苦禅老人离别了三十多年之后,许多往事与情境逐渐地升腾为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清晰脉络,而这个脉络勾勒出来的老人的形象更趋完整,越加通透。作为子女,我们把“父亲”、“家长”、“老人”的形象与成就逐渐融合到历史的序列中,镶嵌到了文化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上。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多次强调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的重要性。他的积极倡导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阔步前行,这使得年过七十的我们备受鼓舞。
作为苦禅先生的后人,我们深知他是一位怎样坚定的爱国者,是一位怎样辛苦的践行者,是一位怎样执著的追梦者,因此把这位艺术家真实的各个方面介绍给社会,介绍给后人,既是了却了做子女的心愿,更是弘扬了传统的艺术。
荷塘渔鹰 95cm×178.3cm 1950年
双鹰图 28.5cm×120.3cm 约1973年
荷鹭图 138.4cm×68.8cm 1964年
红梅 65.8cm×32.9cm 1942年
蕙兰 67.8cm×33.8cm 1980年
三只渔鹰 119.5cm×122cm 20世纪40年代初
展翅渔鹰 117cm×58.7cm 1962年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整理着他的藏品,书是那么繁杂,古今中外,线装的、洋装的;仍然梳理着他的碑帖古本与拓片,巨制如《好大王碑》、《泰山铭》等,精小如吴大澄制作的中俄边界界桩的铜柱墨……仍然征集着他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与题跋间的画论、书论,这种整理与研究也使得我们不断地理解着其中致广大尽精微的深刻含义。
为了完成编辑苦禅先生全集的心愿,近期我们与中国人民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社长汪家明与总编林阳对我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一定会为出版一套精美的有学术价值的对当代与历史负责的全集而竭尽全力。
6月10日,在济南李苦禅纪念馆将举办《昔日笔墨竞相来》的展览,展品均为近年来发现的苦禅先生的作品。这些我们未曾见过的作品既填补了许多创作时代的空白,又对我们有了新的启发。在此我们选出若干作品发表,并做了疏浅的赏析短文,与大家共享,以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15周年。
李 燕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以师承为主线,比如,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以下又有各代名师与高徒,形成了儒学的浩瀚队伍。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亦如是,比如吴门画派。在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坛上齐白石、李苦禅、许麟庐三人的师生关系与艺术传承突显出这一特征。在这里我们且不论述齐白石先生遍访贤师而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过程,只是从齐、李、许三人生活的年代和各自的绘画特质,统观一下他们对大写意花鸟画的推动与发展。
齐白石(1864-1957)、李苦禅(1899-1983)、许麟庐(1916-2011),他们三人生命的接力达147年之久。白石老人从细木匠起步,涉猎书法、金石、诗词、绘画。苦禅先生从幼时习国画到考入国立艺专西画系,又转身拜师白石老人,一生教学、创作大写意花鸟。麟庐先生初出津门,往返京津,师从溥心畬等,后经苦禅二哥介绍,拜在齐门。从同治三年(1864年),到改革开放后的2011年,他们始终围绕着大写意花鸟的发展,完成了艺术的推进和生存的价值,在美术史上这是罕见的。我们不能仅说这是历史的巧合,应该是一种必然,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内涵和魅力凝聚了他们的灵魂,才形成这样一个奇迹。
且看这件《荷塘渔鹰》,首先感受到的是师生三人在艺术追求上的共性,同时也显示出他们的个性,这是一幅既统一和谐又张扬生动的大写意。苦禅先生的功力与麟庐先生的潇洒,白石老人的严谨与中肯,至今或许没有与之比肩的作品。
1950年,李苦禅建议许麟庐出资在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