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了画家,画廊就没法生存,但眼下画廊发展的速度要远远超过了画家的培养速度。3年前,798里面的画廊不过10几家,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家,优秀画家成了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已经成名的画家更愿意牵手实力雄厚的洋画廊,于是,不少画廊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画家。今日画廊负责人刘增银告诉记者:“比较有名气的,在风口浪尖上的,那些大艺术家,人家都有签约的画廊,有经纪人,而且做得比较大,怎么说,市场特别火,就是就使他本身的,我们的经营成本特别高,新艺术家,我们更看中他将来的前景。”
这位画廊的经理告诉我们,现在签下来的画家基本都是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如果在签约的几年里,这批年轻人的画被市场所认可,画廊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而在这家画廊的投资者、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全看来,和老一代画家相比,年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所以艺术我觉得是和年龄有关系的,往往年轻人他没有思想的这种禁锢,他没有这种陈规陋习对他的制约,所以他的想象力更加丰富。”
周松就是一位青年画家。“那每天能画多少啊?每天?”“这张画从这块开始的,一天也就这么一点吧。”“一天就画那么一点点?”“对对,画这么一点,然后推过来,推过来,一点一点,画画。比如画到鱼头的时候,画了两三个月吧。”
眼前的这些作品,就是出自周松之手,这位“80后”画家在毕业时创作的几幅作品就曾经卖到了20多万元,他用赚到的第一笔钱在北京买了自己的房子,从此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活。今年10月,周松就要举办个人画展了,画展所有的费用都由画廊承担。按照约定,周松的画在这三年内只能通过这家画廊销售,每年周松要按照合同要创作一定数量的画。画廊要为他做一系列的宣传推广,画廊每年还要付给周松一笔创作费。“三年之内你的画只进入画廊的?”“对,如果是有多的话,我也不想去卖,因为我现在也不缺(钱),就是画廊给我们的待遇是挺好的,也不必要再去。”
一个二十多岁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一年就有几十万元的收入,确实让人羡慕,虽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它也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画画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还能带来巨大的财富,而在二十多年前,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三、从廉价到天价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观念涌进国门,进而对文艺作品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影响。80年代,有一部电影风靡了全国,影片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用舞蹈的方式冲破传统束缚,寻求个性解放、自我张扬的故事,而那个时期的中国油画作品也表达出了同样的一种情绪。中央美院教授余丁说:“就是表现的一种另类的、叛逆的、与众不同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八十年代的一个特点。这种很叛逆的,对于艺术是什么的这个问题,对艺术到底它的本质是什么的,提出质疑的,这样的一些实验作品。”
但在那个年代,这种表达叛逆情绪的油画作品,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市场上更多的是一些复制的工艺品。画家叶永青告诉记者:“油画在最早,开始流通的时候,也是一种有点局限于像一种旅游产品一样的作品,比如说像一些风景油画,一些写实性的这种风景油画,比如说画一些,画一些有纪念性的山水啊,画周庄啊……”
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原本在艺术院校、美术馆工作的画家开始下海,这一时期,中国当代油画的风格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余丁说:“到九十年代我们看刘小东的作品,新生代的作品。我们发现他都是画的周围的普通人,包括新生代的其他许多人的作品。刘小东画周围的民工,画周围的父母,画周围的亲人。他这种就像电视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