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画像”从女性视角管窥女性艺术
少女像 关紫兰
20世纪西方的女性意识的高涨、女性主义运动的阶段性发展,不仅对西方世界,而且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艺术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相继有展览开始介绍,但是这些展览多着眼于当下,对当下女性状态进行一种呈现,一直未见深入、系统、成熟的研究案例。
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以中国女性艺术发展历史为脉络,选取了自20世纪20年代第一代中国现代女性成长起来到如今的女性艺术家这一群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自我画像”来解读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梳理了这一时期的现代女性艺术创作情况。展览分阶段、分类型地展示了女性艺术从诞生、发展、走向成熟到自我身份转化、媒体更新的全过程,展现了女性在一个世纪的自我觉醒、自我命名、自我确立、自我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所在的历史环境中和个人境遇中的生存状态,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中国百年来社会的变迁史。
展览汇聚了平时难得一见的珍稀展品,如被称为“安徽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潘玉良3幅《自画像》、从未离开过上海的丘堤油画作品《静物菊花》(又名《布娃娃》)、中国美术馆的重要藏品——关紫兰《少女像》等等。另外,在此次展览中,展厅中单独开辟一个区域展出了萧淑芳先生的手稿、笔记、创作等一系列作品,包括吴作人先生专门为萧淑芳先生画的3幅肖像作品,这些珍贵的作品和历史资料让此次展览显得熠熠生辉。
此次展览的一个亮点,是突破了以往女性艺术展览的男性视角,试图从女性视角来重新梳理和审视女性艺术。以往关于女性艺术的展览多是男性策展人,视角也多为男性视角的,而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是由姚玳玫、齐鹏、誊宇宁3位女性组成,这也就决定了此次展览无论是在选取作品的视角和标准上,都突出了女性视角,这是与以往展览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强调文献性是此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在潘玉良的《自画像》旁边,我们会发现潘玉良当时的历史照片以及参展时的文字、图片资料,这些与作品相互呼应,使得观众对潘玉良的作品有着时间和空间的立体视觉感受。
此次展览穿越百年的女性自我画像,勾勒出中国现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和心路历程,展现女性个人与时代的密切关系,代表了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对于我们深入、系统地理解和审视女性艺术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周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