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那些不舍的过往。专注广州城市影像系列作品的拍摄工作,《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许培武则用《宽幅城市·昨天广州》《广东广州——大面积拆除城市的临时建筑》等摄影作品记录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变迁,镜头下昔日的“村庄”变成“豪宅”,城市的新中轴线延伸到珠江边。而今,这些记录珠江新城变迁的图片也都被陈列在“风”部分,讲述着繁华背后那些不为常人所知道的故事。
时光荏苒,这座城市的几多沧桑随着不停地拆与建早已散入历史的尘埃,只有老作品依然在讲述光阴的故事,就像“广钢高炉”这一极具时代印记的构筑物成为永恒的曾经,留在王肇民1959年的画作《广钢高炉》中。陈邵雄的《集体记忆之广东美术馆》(2006年)则采用了一种当代比较先锋的创作方式,邀请了上百名观众,用手指蘸墨在纸上一点一点地按出广东美术馆的形象,画作也因此留下了观众们的体温和故事。另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荟萃的潮汕风情也在展览的“颂”部分得到展示,如《潮汕柑市》(王兰若、1956年)、《潮汕蜈蚣舞》(卢中见、1998年)等。
当然,岭南文化的雅致也在“雅”部分有所体现。广州西关一直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场景在杨荫芳的《广州西关》一作中得到重现,画作仿佛把观众带往1935年的西关小巷,在河涌上泛着小舟寻找往事,欣赏和回味那些已经被历史淡忘的西关风情。肖映川的《潮汕农家》(1989年)则描绘了潮汕地区古典屋宅的场景:大门微启,天井的大瓦缸养着荷花,屋檐下晾着暖色的衣服,整幅画面用色单纯,不同明度的蓝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传达出异常宁静的感觉,引起观者的怀古之思。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带有时代痕迹和观众体温的作品不但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也成为岁月不可磨灭的记忆。作者:陈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