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曼哈顿 / 李前宽 / 26cm×74cm / 2010年
印度海德拉巴老街 / 李前宽 / 26cm×37cm / 2011年
从电影《开国大典》中的这个经典镜头中仿佛能看到李前宽年幼时躺在海边听浪的画面。
叙利亚大马士革郊外 / 李前宽 / 27cm×38cm / 2006年
2012年年末,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香港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80多位知名文艺家、专家学者和多名文化官员出席。在欢迎晚宴上,艺术家纷纷上台表演了自己的拿手节目。著名导演李前宽兴之所至,即兴在画册上画了一幅国学大家饶宗颐的肖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旁题词:“饶公宗颐先生是香港之福中华之幸”。正当人们感叹一个导演如何能有如此画技之时,李前宽又开唱了,唱的正是他自己在电影《重庆谈判》中演唱的主题曲《信天游》……
说到画画,李前宽除了有即兴为人肖像的本领,他更喜欢的是画风景,或者从一个导演的视角说是画场景、画感受。采访一开始,李前宽导演就送给记者一本他的写生集。边看边给记者讲述着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这是2011年在印度参加电影节时在汽车上画的海德拉巴老街,当时车窗外黄昏时的气氛令我激动。”“这是曼哈顿,曾经‘双子座’就在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
也许是导演的天性使然,每幅画李前宽都能给记者讲述出一个故事。“经常说艺术创作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感怀时代,感怀生活,这对于艺术家就像清泉和阳光。作为一个导演走到哪都是纸笔不离手,画就是我的旅行日记,画能让我产生形象的联想和感情的撞击。”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李前宽不光在艺术上充满激情,生活中一样充满激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整个过程中都精神饱满。眼前的老人虽然是名导演,但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更像是一名演员,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头沉思,整个讲述过程绘声绘色,让记者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感染着。
李前宽的绘画作品和他的电影一样,感染力很强。无论是画面的虚实、详略还是运用的笔触、线条,都能很好的表现画者的情感。如果想知道一名导演如何能练就如此笔力,就要从他的经历说起了。
梦想成为画家
是家人的一句鼓励,让李前宽心里种下了绘画的种子。回忆起自己画的第一幅画,李前宽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李前宽8岁,有一天爸爸下班带回来一块小黑板和白色、红色、黄色和绿色四种颜色的粉笔,并把小黑板挂在了一进门处,让他练习写字画画。让李前宽记忆最清楚的作品是他画的天安门,红色的外墙,大大的灯笼,绽放的花朵,配上了“1949国庆”的字样。为了能让画面多出一种颜色,李前宽用毛笔沾水在小黑版上洗了一下,勾出了几条黑线,就是这几条黑线让普通的黑板画变得“精神”不少。就是这幅画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赞扬,从此李前宽便开始热爱画画并把成为一名画家变成了自己的理想。
中学时期的李前宽早已成了学校里的画画能手,那时画得最多的是水彩和静物,学校的黑板报几乎都被他包了。每到逢年过节,学校都会举办板报比赛,李前宽总想在这上面“拔尖”。李前宽说:“正是这些活动锻炼了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考大学的时候,李前宽毫不犹豫的选择考美术学院。当年参加艺考和选择学校是李前宽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1959年,李前宽的父母东借西凑,总算凑够了路费,18岁的李前宽怀揣着一个画家梦和两块大饼子,踏上了进京考试的路。当他从沈阳换车到北京时,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开始了第一天的考试,李前宽心急如焚。幸运的是,当他赶到学校向老师解释了迟到原由并拿出自己的画之后,老师十分痛快地同意他补考漏掉的科目。
当年李前宽共考上了3所院校,其中包括鲁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