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陈逸飞的“海上之梦”
“一个城市就是一座视觉学校”,从陈逸飞的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在他的眼中,城市可以被当作一个视觉文本来解读,城市与美术天然地存在某种关联性,而这也暗合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值此陈逸飞逝世5周年和上海世博会即将来临之际,陈逸飞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让美术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陈逸飞艺术爱好者共同缅怀这位视觉艺术家,感受他在城市、生活与美之间编织的一个个诗梦。
他不仅属于“海派”,更属于全世界
改革开放后不久,美国企业家哈默博士受邓小平之邀来华访问,他送给邓小平的见面礼就是陈逸飞描绘江苏周庄双桥的油画。余秋雨在谈及此事时表示,我看着电视新闻里邓小平接见哈默的镜头,看着两位老人围着陈逸飞那幅油画紧紧握手的场面,非常感动。我想,在人类文化史上,一幅画起到了两种文明神秘对话的作用,这样的机缘是不多的。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到西方留学的美术家,陈逸飞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襟怀,在西方艺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纽约哈默画廊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几次为陈逸飞举办个人画展,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其画面出现很多中国的古老石桥和运河,传递出和平的讯息。”作为一位和平使者,他成为沟通中西方美术的桥梁。1985年,由他创作的油画《桥》被选作5月10日联合国首日封。
陈逸飞作品在兼容性与商业之间达到的微妙平衡使其大获成功,他的作品中传达的诗意与对美的持久追求有如一种“世界语”打破了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障碍,而凭借对母体文化的深入研究与精妙阐释,使陈逸飞在国外创作的一批代表作在国内也拥有相当多的拥趸。据了解,本次陈逸飞艺术展的展品,有90%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而近两年,陈逸飞一些经典作品如《长笛手》、《二重奏》不断从海外藏家手中回归国内,这也说明了陈逸飞的艺术不仅属于海派,更属于全世界。
告别辉煌 从零开始
作为与陈逸飞一样深受海派文化浸染的余秋雨曾这样评价陈逸飞,“时时愿意告别过去,从零开始”。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已然不易,如果在这种风格基础上继续寻求突破难度可想而知。很多艺术家往往会因风格和语言变化背后隐藏的风险代价望而却步,但这点显然没有影响陈逸飞。
从早期追求革命主义与浪漫主义,画面充满升腾洋溢、雄浑之气的《黄河颂》,到将传统现实主义逐步转向融入个人浪漫情怀的《双桥》,再到在技巧和审美上高度统一的《长笛手》,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表现的粗犷豪迈、纯真质朴的藏族同胞和追求优雅恬静、温润婉约的海上仕女系列,每一次转变都留下了让人过目不忘的代表作。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使者,他所编织的诸如江南梦、海上旧梦等业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留在不同城市的不同角落里。而在本次展览中陈列的陈逸飞于幼儿时期和上海美专学习时的素描、创作小稿,让观众得以有机会认识到这位不断变化的艺术探索者最初的起点。
有人说,陈逸飞名字中的“飞”字,注定其一生向往自由,永不停歇。陈逸飞也曾说,“我还会一直变化下去,但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因为艺术不是自己假定和设立的,是自己心里的画,是从你的灵魂宣泄真诚的一种表现”。
大美术 大视觉
“跨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