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的同时,还提议,立足中国、兼容世界地提倡对于创新的支持,也是确定美术立场的重要因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表示,当前中国美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经济整合过程中,如何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中国美术界而言确是值得回顾的年份。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集体亮相,以及业界借由新中国成立60年对于中国美术所做的回望,也令美术界思索与远眺中国美术如何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用美术作品突出体现中国的文化自觉,以求得与我们的经济地位相当的文化形象。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对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清中国美术于今日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站位与立场,切实建构以我们的民族文化本体为基础的美术形象,对于处于新时期的中国美术而言大有裨益。
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审美评判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创作在20世纪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以“西方”为参照系与发展动力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范式和上世纪80年代现代化范式两大美术立场;而自新时期始,美术界发出表征属于自己的“中国方法”的基本内涵。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表示,“文革”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文化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东西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对西方则是全盘的接受。整个上世纪80年代,我们都非常没有自信,这在美术创作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很多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强了,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提出了文化自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认为,这样的状态为我们系统地树立和提出关于中国美术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评判标准,是非常合适的: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交流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希望能发出自己更响亮、更鲜明的声音和观点,这也是时代发展向美术界提出的要求。
梳理60年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到,新中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成就了新中国美术的多彩画卷:从“新年画”运动到改造中国画、油画民族化,从“伤痕美术”到“乡土中国”,从“85新潮”到“新文人画”,以及今天茂盛活泼的当代艺术……在一次次美术思潮的变迁中,总有许多美术家们主动、自觉地表述着民族复兴的精神诉求,肩负起当代美术事业的使命,以不同的题材、内容、艺术语言在记录、礼赞与反思中描述着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创造和建构着新中国美术与民族意识的内在关联,从而促进着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美术不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提出,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应当“立足今天”,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上观察、思考美术的实际状况。中国美术史建立在一个时空的坐标上,中国美术自身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发展历程,有变革但更有自身的系统性特征,因而从中国内部和自身认识中国美术的价值非常重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已经站在全球化的领域中,中国美术应该反映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进步,同时鲜明地彰显兼容外来文化、巩固自身民族精神的气魄。
代表委员们认为,当代中国的美术,首先应当立足于中国人对当代文化的认识、态度和表达方式,应当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精髓、价值追求、文化智慧和创新精神。因此,传统的美术形式、主流的美术观念都有继承与创新、不断彰显时代精神和当代性的课题;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显现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大气磅礴、品位独特、和谐兼容、与时俱进的文化气象——从传统出发,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审美价值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