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前卫艺术早已凝固为历史,二战后直到70年代欧美当代艺术持续爆发的震撼,也早过去了。八九十年代迄今,他们的当代艺术越来越干净、好看、聪明、多元,但真的缺乏“野性”,后起而迟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因此显得生猛夺目,令人兴奋,就像中国的经济奇迹一样。
哪里经济繁荣,哪里艺术就繁荣。
“中国龙”崛起。“印度妈妈”苏醒。“越南小老虎”仰天一吼,辨认自己的啸音……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陆,如果试图在被资本照耀的各个角落寻找传奇和童话,定能如愿。这其中,当代艺术尤其像“灰姑娘”。
4月9日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会上,刘小东的十八联油画《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以6192.75万港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仅次于蔡国强《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的第二高价。
一位阿根廷收藏家拥有数量最多的中国当代影像作品。她说,不要误认为亚洲艺术品是静态的、老掉牙的东西,它们正在反射艺术家们所处的剧烈变动的时代。收藏家们愿意为“承载历史片断”的那些物件动用百万英镑。
从80年代中期一路走来,中国当代艺术家从模仿西方,到发明出一套个人符号,进而将各自的符号变成巨大荣耀和巨额利润。他们试探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最新样式和手段,究竟能在本土刺激出怎样的创造力和怎样新鲜或者怪诞的产品;试出了商业利润和收藏家的钱袋,究竟有多惊人;更重要的也许是,在如此拥挤的这片土地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终于能将个性的触角向着远处伸展。
仲春,上海,“仍然在野”的艺术家陈丹青与本刊记者探讨了这个话题。
西方艺术家不可能得到比这规格更高的展事了
人物周刊:最近,纽约某杂志在一篇介绍中国5位当代艺术家的文章里说,张晓刚是早期毕加索、马格里特和Pixar(迪斯尼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动画公司)的混合体;艾未未是杜尚、杰夫.昆斯(美国前卫艺术家)和摇滚乐队“性感小子”的混合体,等等,虽然有搞笑的成分,却能启发我们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血统问题:它是怎么来的?
陈丹青:这番评论蛮有意思。问题是,譬如,中国目前至少有30种以上比较像样的艺术杂志,每期上市,少说也得300篇文章,多有谈及美国艺术的,然后有位美国人引述其中一篇的一小段话,对美国人说:看哪,中国人这样评价美国艺术!——你会觉得准确么?
张晓刚确有马格里特的被稀释的影响,但和毕加索可不沾边;艾未未得自安迪.沃霍远多于杜尚,而他比杰夫.昆斯高明多了。以上也只是我的个人偏见,不足道。
几代中国油画家的“血统”,或者说“输血管道”,当然全部来自西方,部分来自日本——日本也来自西方——我要随即纠正:输管内并不是真的“血”,而是西方各种艺术的复制品。
人物周刊: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1999年在北京初见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感受到“一种野性,并且充满力量;被作品的想象力和独创性所震撼”,他意识到这样的盛况在艺术史上属于一个世纪只会出现一两次的“井喷”。您觉得这个判断言过其实,还是恰如其分?
陈丹青:菲里普斯说得对。“野心”、“力量”、“想象力”的确是优秀中国当代艺术给予外人的印象。不过有个前提:西方前卫艺术早已凝固为历史,二战后直到70年代欧美当代艺术持续爆发的震撼,也早过去了。八九十年代迄今,他们的当代艺术越来越干净、好看、聪明、多元,但真的缺乏“野性”,后起而迟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因此显得生猛夺目,令人兴奋,就像中国的经济奇迹一样。
人物周刊:您在《退步集》中将刘小东和方力钧称为豪杰。平心而论,今天出现在西方收藏家名单上的那些人,是被这个时代“选中”的偶然,还是一种个人特质的必然结果?
陈丹青:单论写实人物油画,我不知道刘小东能否在当今世界同类画家中找到对手,他远远超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