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荷花带露香
——丁莉萍和她的花鸟画
张宗明
近读《李可染谈艺术》一书,颇有感悟:中国画作为东方艺术的重要一枝,“不只画其所见,而且是画其所知、所想”,习画有年,“画到一定境界之时,思想飞翔,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状态……,画画时什么都不用看,白纸对青天,胸中丘壑,笔底烟霞,似‘无鞍乘野马,赤手捉毒蛇’”。然艺术乃寂寞之道,其苦乐酸甜非沉溺其中数十年哪知个中三味?为艺就要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去创造,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方可有成。
女画家丁莉萍是深谙此理的。2004年她克服工作、生活上的重重困难,毅然入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研班深造学习,得当代花鸟画名家何水法指授,受益匪浅,艺事猛进。近两年来,其作品在《中国花鸟画》、《艺术名流》、《中国艺术家》等专业刊物频频发表,并参展于杭州、福州等地的专业展览,日渐引人注目起来。
丁莉萍的画都是从生活中来,一丛牡丹、几株芙蓉,还有寻常的山茶、石榴和菖兰都携来入画,特别是她笔下的荷花,更是满纸清气,溢满了宁静、清逸之美。荷花是历代画家争相咏颂表现的题材,要想不入窠臼,画出新生面甚难。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有“作画不能静,非画者不静,殆画少静耳”,丁莉萍的画是有静境的,她的荷花极静、极美。近观其画,若雪净洁,超尘绝俗。画意温和雅致,笔色调和而润泽,试想:画家濡笔浸墨,挥动纤细毛笔将心中的造化蒙养寓于素帛之上,此时已不是单纯在做画了,而是在静静地倾吐,将人之品性修养籍画而出,使有形的形象得以确立,使无形的志趣因画凸显。女画家以谨细而不刻板、巧密而不凝滞的用笔绘自然之一隅,曲尽其态,花香、微风、禽语融和着、相拥着,使你不觉进入白香山吟咏的“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的佳境中。
中国画是讲求造化生神的。我理解,应是得造化后始生神。于此,坡仙早有高论:“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凉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读丁莉萍的画,可知她所绘物事都是从写生中来,那一枝一叶、一花一禽合物理而蕴情致,得天趣又不露刻求的痕迹,让人在觉出扑面而至的宋元气息之时也体察出典型的何氏构图的“味道”,读她一系列的作品后能知道画家追求的是简约、空静、清丽、谐和的画风。果然是画如其人了,在我的印象中,画家丁莉萍是颇为不俗的,从言谈到举止,举手投足间透着股文气、清气。在笔会上,人声喧杂,而她能静坐一天极尽全力去描绘一幅一平尺的小画,她的这种“静态”我是由衷的佩服。
近日,连续收悉编有女画家丁莉萍作品的画集,展读后,生出如上感想。文末,我愿录上李可染先生的两话“人类文化的前进发展是接力赛”、“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永远落在人家后边”,我想,这可以成为一切从艺者的警言,它亦为我们标明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