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春秋圆一个梦
绍剧表演艺术家筱艳秋的艺术人生
2009-12
筱艳秋和她的弟子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伴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部彩色戏曲片《三打白骨精》的热播,扮演“白骨夫人”的筱艳秋红遍大江南北,名噪海内外。
拍摄时她正当青春年华,岁月流逝,如今,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筱艳秋对绍剧的热爱依然不减。十月二十八日,绍剧表演艺术家“筱艳秋从艺六十周年专场”演出暨收徒仪式在绍剧艺术中心举行,她以她精湛的演艺征服了观众,演绎了一个艺术常青的神话。
久违的“白骨精”回来了
这是一个艺术的奇迹,从艺至今,她已活跃在舞台上整整一甲子!
上世纪60年代初,绍剧《三打白骨精》风靡全国,筱艳秋表演的妩媚又凶狠狡诈的“白骨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岁月里,筱艳秋是绝对的“大腕”,给老一辈绍兴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40多年后的今天,在专场演出上,当年艳惊四座、艺压群芳的筱艳秋携徐峰、叶婧两名徒弟表演了绍剧经典曲目。
演出开始后,75岁高龄的筱艳秋,一曲《香罗带》选段“相见无复旧时情”赢得台下一片喝彩声。筱艳秋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绍剧团、绍兴市艺术学校也分别派出优秀青年演员,为演出助兴。整场演出下来,一曲曲高亢激昂的绍剧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许多老绍兴表示,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精彩的绍兴大班了。
小姑娘走上大上海舞台
六十春秋一甲子。1949年的初春,一个梳小辫子,穿碎花布袄,拎一个小包裹的小姑娘,面带羞涩地出现在上海老闸大戏院。她对门房说自己从嵊县来,是来找舅舅的,还称她的舅舅是有名的绍剧须生周鹤樵。这个小姑娘当时只有15岁,名叫陈金姑,也正是后来徒随师名的筱艳秋(艺名)。
舅舅知道金姑有艺术天分,不顾时势艰难,欣然接纳了她。一次绍越混合班演出“梁祝”,单单缺少人演四九一角,舅舅乘机推荐小外甥女上场,陈金姑第一次怯生生站到了老闸大戏院的舞台上,竟也有点像模像样。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春绍剧团应运而生。一个剧种的发展,一个流派的传承离不开“传、帮、带”。章艳秋长陈金姑12岁,系绍剧开天辟地第一个女旦,当时,这位当红女旦从未收过徒弟。章艳秋当然也发现了经常躲在幕后偷看自己演出的小姑娘,看小姑娘老实、谦和、坦诚,嗓音条件好,肯钻研……章艳秋一反往常,同意收陈金姑为徒。拜师仪式在上海老闸大戏院进行,陈金姑,由此得名“筱艳秋”。
三九天对着酒坛练嗓子
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筱艳秋对当年学艺的艰辛依然历历在目。她说当时她和另一个上进心较强的演员,每天早上都很早起来练嗓子。寒冬怕早上起不来,同时不吵醒其他人,她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到一个人的手腕,一个人起来后就能把另外一个人也叫醒。
同时为了使发出的声音不打扰剧院周边居民的休息,她们对着酒坛练嗓子,或跑到山上练。
那时章艳秋几乎日夜有演出任务。但她是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不想耽误徒儿的大好年华,自己掏腰包,请3位男旦轮流教筱艳秋,几年下来,筱艳秋博采众长,俨然集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
1953年的一天,同春绍剧团在上海中华大戏院演出《孙悟空大破平顶山·救螺隐女》一剧,突然间,章艳秋的嗓子嘶哑,登台演出难度极大。救场如救火,剧团领导想到了筱艳秋,仓促地将她推上了舞台。这一推,扮相清纯俊美、嗓音清澈甜润,救场登台的她获得了台下如雷般的掌声,“章艳秋第二”美名一夜传遍大上海。
首开绍剧“花衫旦”行档
两年后,组织上将筱艳秋送到了浙江文艺干部学校学习,她的舞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隔年,同春绍剧团编制转为国营浙江绍剧团,筱艳秋成为剧团主要演员之一,同时她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筱艳秋在绍剧界首先开创和确立了绍剧“花衫旦”这一行档,塑造了数十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筱艳秋的才艺令她饰演的每个角色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她饰演的白骨夫人,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白骨精一角集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这在绍剧女旦中没有先例可循,更无现成的模式可套,筱艳秋却在舞台上收放自如——既妩媚动人,又凶狠狡诈,这一角色也使她的艺术生涯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传教更多绍剧旦角脱颖而出
绍剧,一个承载着绍兴传统地域文化的戏曲符号,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曾数次出现在一些全国性的重大场合。
“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看过我们的戏,特别是周总理看了好几场。”筱艳秋说起当年在京的演出仍是很兴奋。
1979年夏天,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文艺献演这一庄重盛大的场面中,浙江绍剧团携带着新编历史剧《于谦》悄悄地进京了,这是这个剧团的第三次进京,倾倒无数观众。在这支队伍里,有筱艳秋、六龄童、十三龄童、小七龄童等人。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勤扶持。”75岁的筱艳秋仍对艺坛先辈的悉心调教与扶持心怀感恩,师傅章艳秋于她亦姐亦师亦母,相互鼓励。筱艳秋也爱徒如女,传教出一批批年轻的绍剧演员,许多绍剧旦角脱颖而出。(本报记者 胡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