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新闻中心 >> 正文

“虎痴”王墨臣:把虎永远留在画案上

来源: 录入时间:10-01-11 21:46:55

“虎痴”王墨臣:把虎永远留在画案上
画家王墨臣祖籍河北新城,1948年5月生于北京,6岁开始学习父亲的书法,8岁拜师谭子源学习王羲之小楷。9岁开始习画,出师于于非闇、董寿平、田世光、胡爽庵等绘画大家。其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博达,常以奇异的构思、通灵的悟性、笔墨的新韵筑成首开生面的璀璨,焕发浓郁的画派新风。他笔下无论飞禽走兽、山水花木,还是人物群谱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采自然、风格独特,但他对有“百兽之王”之称的老虎更为情有独钟。民间丰富的有关老虎的传说和故事令王墨臣痴迷,在毫管之路上行走后,他广泛汲取悟道之言,从唐代李渐善、宋代包鼎、元代周耕云、清代高其佩以及近现代张善、刘奎龄、刘继卣和他的恩师胡爽庵等画虎大师的作品中撷取师道之精。他的《猛气横飞势恒怒》、《深山踞挡联啸乐》、《搜襟千载大王风》、《衔子渡河情牵挂》、《民富国强康嬉乐》等画作,加之胡爽庵、金默如、周之林先生的补景托正,无不令观者对他笔下的主人公印象深刻。

当年,为了看胡爽庵画虎又不好意思打扰,他曾于寒冬腊月站在其窗前达数小时,冻得全身麻木,令胡先生感动倍至。1988年正在美国讲学并举办画展的王墨臣听到恩师病危的消息,心急如焚;当得知胡先生在最后的日子里极为思念他的消息后,毅然放弃了赴日连展的机会,返回北京,在胡先生离世前的几天与其促膝长谈,谈人生、谈艺术、谈画虎。足以令胡先生欣慰的是,王墨臣不仅传承而且发展了老师的虎,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胡爽庵要求王墨臣作为大风堂(张大千先生的堂号为大风堂)的后人,一定要把绘画艺术锤炼得炉火纯青,一定要把画虎进一步传承发展下去。

王墨臣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和期望,为自己刻下一方“大风堂传人”的印,时时都在激励自己向艺术的峰巅迈进。他甘于寂寞,十几年来远离大都市的喧嚣,无论酷暑严寒坚持到自然中写生。为画好虎,他不仅重虎的外形,还研究大量关于老虎的形态和习性的有关资料,包括文学作品中关于虎的描写,从中把握虎的精神气质。旅美期间,他特意到野生动物园追逐观察世界稀有的白虎,潜心研读西方绘画中表现老虎所采用的解剖和素描技法。

王墨臣专事画虎近万幅,为了画好虎事的背景,他每年两次到各地写生,广纳山川草木精华,迄今已有3000多幅写生作品问世。从积累到释放,他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每次动笔前,他都有一套自创的章法,先打一套形意拳中的虎拳,从腾、挪、闪、躲、卧形中捕捉虎姿的灵感,以利于依形定神;为突出小写意虎作中息、捕、啸、嬉、行、望的骨感与虎纹特点,他多采取中锋用笔,线条粗细明快,粗犷中凸现精到,稳定中凸现虎势与力度、夸张与变化,达到个性与构想的和谐、形与神的兼备,令观者在他别具一格的意境中望图生威,品图生情。他的独跃、独行、独思图,虎虎生威,是英雄虎胆、正义与威猛的写照。他的一幅27只虎的群虎图,充分表达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主动、奋进、自强、友睦”的基本精神。在他的笔下,更讲究局部见精神,细部见功力,虎头、虎眼、虎尾、虎爪处理皆精到,使虎形与虎神融为一体,在全图酣畅呈现。虎图中每每出现大段的古诗新词题款,点题抒情图文并茂,托显出作者的胸臆。

有一句诗他很喜欢:搜襟千载大王风。虎那外在千姿百态的美感,内涵所赋予的雄势、王者霸气的多义性和丰富性都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定论,谁能从中深掘,“入得虎穴”,谁就能把握到时代赋予的脉搏精髓,再创新意。尽管他称“自己画了多年还是不了解老虎”,有一种“画到熟时是生时”的感触,但他早已铁定了与虎相伴的爱心与恒心,要把这种珍稀动物搜襟千载,永远留在画案上、专集中,留在后人的视线里。 作者:甄齐


·上一篇文章:迪拜经济危机下的中东艺术市场未来何去何从
·下一篇文章:“自我画像”从女性视角管窥女性艺术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更多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http://www.ltsf.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zgsfw@163.com
总编室电话:0575-8587108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华慧科技
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