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新闻中心 >> 正文

禁止进口牛肉?当代艺术遭遇尴尬事

来源: 录入时间:08-09-02 14:26:15

 在艺术家们看来,争议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

  两头各被切成一半的母牛和小牛,分别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这不是实验品,而是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分离的母与子》。该作品曾经在特纳奖中饱受争议,如今又引来了麻烦事儿——被禁止进入日本博物馆。原因让人啼笑皆非:日本禁止进口英国牛肉。


  赫斯特的遭遇有点可笑,但事件背后的含义却是严肃的。“它似乎昭示,现代艺术作品在全球面临的复杂性正在日益上升。”


  “母牛”遭遇入关尴尬


  赫斯特,这位主导了上世纪90年代英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艺术家,喜欢表现死亡的主题。尸体、切割是他创作中的关键词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自然历史》系列,都是保存在甲醛的容器里面的动物尸体。2004年,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面的虎鲨,长18英尺,售价之高让赫斯特跃升在世艺术家售价排行榜第二位。


  4月初,赫斯特准备将《被分离的母与子》在日本森艺术馆展出。但由于日本对英国牛肉进口实行禁令,赫斯特的“母牛”无法让海关释怀。


  遇上麻烦的不只赫斯特。近日,7名德国当代艺术家将虱子放在头发里,住进了以色列一家展览馆,他们将在馆内住3个星期。这场行为艺术的组织者说,他们的创作是为了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但是,由于纳粹曾把犹太人称为“寄生虫”,以色列人就很难接受这样的表演。争议和责难因而不可避免。


  当艺术不再是画一幅画那样简单,而是成为一场表演,一件巨型的装置,或是一次以艺术为名的“破坏”时,它就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它的麻烦就来了。


  尸体展前群“模”起舞


  除了政治和道德的禁忌,当代艺术品还要面临保存、运送和卫生等一系列问题。


  比如赫斯特,为了在日本展示,他的畜体展品必须从原先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取出,并重新进行储藏。因为日本的健康标准高于欧洲,森艺术馆要考虑到箱内的福尔马林气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危害,由此必须做好安设特殊通风系统的准备。森艺术馆表示,这将涉及复杂的建筑工作。


  这不是赫斯特遇到的第一桩展品保存问题。他那条著名的鲨鱼早已开始腐烂。尽管赫斯特称将更换新的浸泡物,但被来回置换的作品,还是作品本身吗?


  享誉世界的华人艺术家黄永砯的“纸浆系列”,是用洗衣机洗过的报纸做成的福建龟形的陵墓,名为《爬行物》。去年,这组作品在尤伦斯中心只展出了两周就被迫停止了,因为潮湿的报纸滋生了大量霉菌,一件价值高昂的名作就快毁于一旦,尤伦斯可不想为此买单。


  医学和艺术的合流有时令人啼笑皆非。2001年前后,德国海德堡大学解剖学教授高斯·万·哈根斯成为一个艺术家。他用自创的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了人体标本,推出“人体世界”展览,哈根斯本人也被称为“尸体教授”。2004年,展览来到法兰克福,哈根斯计划邀请十几名模特儿,在尸体展品前半裸进行表演,以此对活人体和尸体进行比较。


  在被法兰克福市政府制止后,他为自己辩称:“医疗知识不应该是精英的专属品。”


  “我的床”暴露所有隐私


  当代艺术对于观众数量的渴求远远要大于传统艺术。这解释了发韧于上世纪60年代的行为艺术,为何热衷于用“身体媒介”制造震惊。法国艺术家奥兰10年内整容4次,其中一次是额头长出两个肉角,还有一次是长了一个4公斤的鼻子。奥兰将手术室变成了讨论哲学和死亡的实验室。此后,克里斯·伯顿枪击自己,并雇人枪击自己;美国女艺术家吉娜·潘则用剃须刀片在身上切割,形成血的图案。


但对普通大众而言,这些“艺术行为”引发的不适令人难以容忍。


  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是英国女艺术家翠西·艾敏,她爱拿自己的床说事。1999年,她展示了一张刚刚睡过的床,穿过的丝袜、被褥上的体液印迹、垃圾……一切应当掩藏的羞耻都暴露于人前。这一作品让艺术家获得了当年的特纳奖提名。不过,一位家庭主妇实在看不下去,大老远从威尔士乘汽车、换火车、坐地铁来到泰特画廊,带着她的洗衣粉、洗洁精、扫把、抹布,来帮这张床打扫卫生。


  再近点的事,发生在今年3月的上海。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推出了一个名为“受伤的天使”的展品,悬挂了5具艺术家本人的翻模雕塑,雕塑的背后有一对天使的翅膀。结果,附近的市民误以为有人跳楼,遂报警,展览最终被撤下。


  当代艺术在传统中突围


  然而,能否因此说,不能理解当代艺术的只是一些外围的人,阻挠当代艺术的也是一些外围力量?事实上,在艺术家阵营中,也是多声部的。


有英国艺术家认为,赫斯特将在未来300年继续占领艺术的堡垒。也有英国艺术批评家称,“1000年来,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而今日,被腌制的绵羊和被玷污的床,正威胁着要将人类变成野蛮人。”画家史国良则说:“他们那些古怪的念头超出了正常人的行为,常常带有反人性、反自然、反文化的偏激。”


  然而,艺术家们并不这样认为,在艺术家们看来,争议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这意味着传播意义、引发思考。


  达明安·赫斯特说,“我喜欢争议,人愈多就愈好,大家自然就来(参观)。”这个当今英国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名字的谐音就是“致命的伤害”。


  在现代社会中,当代艺术一次次突围传统、政治以及普罗众生的理解……既然要突围,遭遇尴尬几乎是命定的事。



来源:中国收藏网


·上一篇文章:三大展会9月闹申城
·下一篇文章:“自我画像”从女性视角管窥女性艺术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更多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http://www.ltsf.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zgsfw@163.com
总编室电话:0575-8587108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华慧科技
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