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园美术馆题为: “水墨≠水墨画”的展览,于8月2日下午4时开幕。三位参展艺术家在对传统水墨艺术充满敬佩和欣赏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各自进行着自己的艺术探索。三位艺术家都承认现世的变化已不允许当下进行对传承水墨方式的延续,而需要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对形而上层面追求一致的前提下,寻找自己心中的水墨精神和对自己人生观的肯定。
李华生虽早年学习水墨,但他自己从未将水墨画作为画来看待。水墨永远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是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无数线条不断的重复只是对线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体现,也是以无数重复交叉的墨线来表现时间,关注时间。时间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这种升华所形成的艺术理想与传统水墨画的精神是一致的。
张羽用手指不断击点出巨幅作品,用行为参与作品构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水墨的理解。他认为,水墨是个大的概念。水墨可以是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也可以是材料性的。水墨包含了水墨画,关键是如何理解水墨的概念。他作品中的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肯定,这种肯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印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的使用往往形成某种契约。中国画中也使用印章,不仅是画面的组成部分,也象征着身份。中国印刷术发明以前,最原始的印章可以说就是“摁手印”,他正是利用这种原始的肯定方式以及中国水墨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来表达对水墨画的精神追求。
梁铨使用传统水墨中特有的装裱,用宣纸完成了自己对水墨的诠释。他认为传统水墨画装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裱画还是装框都是装裱的一种。尤其是使用宣纸对绘画进行修复和再次处理,使得绘画有了二次生命。由于宣纸的水墨的敏感反应,使得材料本身包含了多种可能。梁铨,虽然只是利用宣纸的拼贴,但仍保持着对文人的、离世的、道家的隐逸情怀的追求。
三位艺术家虽在表明看似对水墨画进行了某总否定和颠覆,但在绘画的精神追求和对自身艺术修养上是和传统水墨相统一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