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世界遗产论坛在南京举行,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视野”的主题,专家们对20世纪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价值认定进行了探讨。作为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新生儿”,20世纪遗产经历了百年沧桑,承载着20世纪的城市记忆。对南京而言,这份记录着上一个百年风云的记忆同样珍贵。
上一个百年,民国遗产最具魅力
“简单来说,20世纪遗产就是指在1901—2000年间诞生的文化遗产。”南大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20世纪遗产包括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物质载体,以及反映不同流派特点、艺术风格和时代精神的建筑载体,后者包括各种建筑、城市聚落、公园和景观,艺术作品、室内设计或综合工业设计、工程作品以及考古或纪念场所等。
2005年,南大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联合市规划局、文化文物局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经过近两年的实地考察,共查到2029处文化资源,其中20世纪文化资源1000余处,占总数的一半。“南京在过去100年间,尤其是前50年的文化遗产很有典型性。”贺云翱介绍说,20世纪的前半叶,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50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这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中,南京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按时间来划分,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丁家桥国民议会中心以及之后的中山陵等文化遗产,其历史意义超出了南京这个城市范畴;第二个阶段是1927年至1937年,涌现出一批以民国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在这一西风东渐的特定历史时期,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建筑风格大都带有强烈的外国风格,而南京则涌现出一批中西结合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在普查中,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多达871处,远远超过六朝和明清时期,南京民国遗产的丰厚可见一斑。“20世纪后半叶,南京的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贺云翱说,这一期间,南京文化遗产多为新中国建设、大跃进、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等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代表性建筑,如长江大桥、五台山体育场、金陵饭店等。
20世纪遗产虽然年轻,却更易损坏
就在20世纪遗产逐步进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之中时,这些年轻的“活态遗产”却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消亡着。在今年4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无锡论坛”中,国家文物局给出的一组数据令人震惊:1900年以来全世界城市中存在的重要建筑,到2000年已有一半遭毁灭性破坏或消失。目前,城市中尚存的历史建筑仅占全球所有历史建筑的5%,而这个比例在中国只有3%。城市的急剧扩张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让20世纪遗产陷入“濒危”困境。
贺云翱表示,20世纪遗产保护的第一步,就是确认保护对象。在《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中,20世纪遗产已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而目前启动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遴选,也将重点考虑20世纪遗产。“20世纪遗产虽然年轻,却比古代文物更易碎。”据贺云翱介绍,南京虽然有1000余处20世纪文化资源,但被列为文保单位、得到妥善保护的却只有极少数。
据记者了解,南京在20世纪遗产保护方面也在积极努力着:今年年初,南京公布了《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名录》,很多未被列为文保单位的民国建筑被纳入该保护体系,而在普查中发现的20世纪历史文化资源点,南京市规划局专门进行了打分评级,并进行相应的规划保护。
遗产保护,厚古也要厚今
文化遗产认知观念的更新,同样是20世纪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贺云翱表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存在“厚古薄今”的思维定势,“几百几千年的东西才叫文物、遗产,这样的遗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20世纪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年轻”,很多遗产从诞生到现在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边的厂房、景观、桥梁也许就是一处文化遗产。”
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美称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因其独树一帜的城市设计,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座只有短短27年历史的城市由此成为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例子说明,昨天的创造就是今天的遗产。”贺云翱说。
“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们既要‘厚古’也要‘厚今’。20世纪是21世纪的‘昨天’,21世纪的南京城发展要凸显怎样的文化风格,也要从20世纪文化遗产中总结经验教训。”贺云翱说。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