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新闻中心 >> 正文

书画拍场一览 张大千作品中的机遇与风险

来源: 录入时间:08-02-14 14:32:30

书画拍场一览 张大千作品中的机遇与风险



张大千《泼墨荷花图》


向有“画坛皇帝”之称的张大千,其作品成为书画市场的“龙头股”,继而还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是考察与研究市场整体趋势的“风向标”或“指标股”。


张大千的作品之所以在书画市场有这样的作用力,原因有二:


一、才华卓绝,成就斐然。大凡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工笔、意笔无不擅长,丹青、水墨无不精妙。继赵孟頫后第一人。


二、不避世,从不讳言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以职业画家的身份来立世的张大千,从他27岁在上海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伊始,他的作品便步入了民国时期的艺术市场。


在艺术品拍卖的国际市场上,张大千的作品“出师”辉煌,在1982年纽约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他的《荷花六条屏》以7万美金的价格拍卖成交。


而在香港,20世纪80年代,张大千作品的行情一路看涨(1987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泼墨桃源图》以170万元港币成交,创出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1989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的《巫峡清秋图》也以120万元港币落槌)。据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张大千的作品多有冲破百万元的大关,即便是一般性的小幅作品,其价格也在10万以上的价格水平。


进入1993年,中国大陆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1993年至2005年初,流入大陆、香港拍卖市场的张大千书画作品计有4313件,成交量在2687件,成交比率为62%,总成交金额6.0369亿元。




2006年是整个艺术品市场调盘期,抑或是大陆收藏、投资者对张大千作品的再度认识,其作品在大陆的行情出现了逼视中国香港市场的“买气”。整个2006年,张大千作品超过200万元的有28件,其中17件是在内地拍卖市场成交,11件在中国香港市场拍出。该年度张大千作品整体成交率是53.7%。


从2007年的春拍,张大千作品的成交率领先了2006年的上升指数,上拍量530件,成交了339件,成交率是63.9%,成交总额为1.19亿元。其中成交价格超过200万的作品有10件,皆是在大陆拍出的。中国嘉德春拍推出的“静观居藏傅抱石、张大千精品”专场,上拍了5件张大千的作品,全部成交,其中《乔木芳晖》以347.2万元成交,《天悬瀑布》以324.8万元成交,《文苑图》以302.4万元成交;北京长风春拍推出了张大千的一张精彩的泼彩山水画《林壑幽居图》以418万元成交;天津文物拍卖的《柳荫清弈》以440万元成交,此价格为该年度上半年最高成交价。


2007年下半年的拍卖成交价来看,张大千等大师的作品依然是“高价”的态势,前十名中,张大千也占据3席,徐悲鸿占据3席;而去年行情大热的李可染也占据了2席,齐白石、傅抱石各占据一席。因此,足见张大千作品在市场高价位的坚挺。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近些年张大千几件作品的价格涨幅,验证一下其价格走向。


张大千的《拟盛子昭山水》,2002年5月26日在香港苏富比2002年春拍时,估价30―40万元,成交价47万元;而在2006年5月29日香港佳士得2006年春拍时,估价50――60万元,复以63.6万元拍出。四年的时间增值16万余元。


张大千作于其谢世前一年的《赏柏图》,是为1982年在台北举行的“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水墨彩色画展”而作的,该图在2005年香港拍卖时,被成都一藏家以50万元的出价收入囊中。时隔一年,即2006成都诗婢家艺术品首场拍卖会将《赏柏图》推出,结果以62万元拍出。仅有一年的光景,增值12万元。


张大千1963年创作的《泼墨荷花图》(图2),2000年10月30日在佳士得香港秋拍时,估价12―15万港币,以25.8万元成交;该图2007年10月6日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估价52.25- 71.25万港币,最终以74.8125万港币拍出。七年的时间增值49.0125万港币。


此外,假拍也是回避不了的现实症结,如:张大千的一幅《仿石涛山水》,2006年12月27日在北京荣宝秋拍时,估价120―150万元,以176万元成交;时隔半年,该图在2007年某地方拍卖公司的春拍中,估价160―220万元,结果还是以176万元拍出。我们从以上估价不一,但成交价却是一致的情况来看,个中的猫腻是不难洞察的。


除了假拍,还有以往在拍卖会上拍得的善价,在过了几年以后再次交付拍卖却出现流拍的现象。如:荣宝2005年11月26日上拍了一幅张大千作于1945年的《唐装仕女图》(尺寸119×55.5cm),时估价60-100万元,以88万元成交;有趣的是,时隔两年,还是在荣宝2007年12月8日的秋季大型拍卖会上,以估价80-120万元拍卖,结果流拍,尽管该图有着杨善深先生的一段边跋“此帧是张大千先生中年时代精制,善深拜读并志。时戊寅闰五月廿八日也。”


通过以上列举的例子,收藏和投资张大千作品既充满令人兴奋的前景,然而也依旧存在着诸多难以回避的风险。赝品的泛滥以及一些“海外回流”的所谓张大千作品,都需要我们的收藏、投资者的冷静对待。如果留意一下相关网站的拍卖数据,我们就会发现不少拍卖公司推出的张大千拍品,其流拍量几乎是100%的情况来看,多半都是赝品惹的祸。


当然,书画造假代不乏人,究其原因,是因为造假手段也是与时俱进的。如此,我们的收藏、投资者的辨伪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在反复较量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上一篇文章:中国美协新春联谊会在京隆重举行
·下一篇文章:艺术创作有没有底线?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更多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http://www.ltsf.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zgsfw@163.com
总编室电话:0575-8587108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华慧科技
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