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件山水、人物、花鸟精品,16枚印章,以及画家生平年表和文献资料,共同陈列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勾勒出一位中国画大家精研传统、为发展中国画所作出的开拓性艺术探索和走过的历程;观众在观摩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陈半丁用画笔在宣纸上记录下的春秋岁月。10月23日至11月17日,“纸上春秋——陈半丁中国画精品回顾展”在京展出,此为北京画院策划筹办的“二十世纪北京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6个专题展览,汇集了北京画院以及陈半丁后人近3年细致深入研究陈半丁艺术的成果,旨在对于陈半丁艺术以及生平作一次全面回顾。
陈半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浙江绍兴,初名静山,又名陈年,自号半丁,“半丁”之号,一是其与其胞弟易斋为双胞胎,故一人为半丁,二是暗指做人处世不易之意。其学徒时期开始接触笔墨,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青年时期在上海以拓碑帖刻图章为生,与任伯年、蒲华等海派名家交往,尤其得到吴昌硕的点拨与提携,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906年,陈半丁应京派名家金城之邀来北京定居鬻画,民国初年与梁启超、陈师曾成立“宣南画社”弘扬传统绘画。1920年,他与金城、周肇祥组织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20世纪30年代,陈半丁成为京派画坛的核心人物之一,美术史家和评论者普遍认为,陈半丁的艺术高峰也出现在这一时期。解放初,陈半丁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针对当时中国画重视不够的局面,陈半丁在1956年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叶恭绰发起了成立中国画院的提议,国家于1957年成立北京中国画院,陈半丁任副院长。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陈半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高峰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以及记录了陈半丁与吴昌硕的交游、北平沦陷时期他拒绝日伪政府的聘请、兴建日后成为北平艺术界名流汇聚之所的“五亩之园”等事件的书法、篆刻作品,全方位记录了陈半丁在纸上耕耘的95载艺术春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认为,陈半丁成熟时期的作品尤以花鸟、山水成就突出,其山水画更多地保留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清雅不俗;书风宽舒平和,自成家法;篆刻苍浑朴茂。陈半丁是20世纪诗书画印兼擅的重要艺术家,他所坚持的继承发扬传统的艺术主张与实践行动,为发展传统中国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