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学术研究 >> 正文

会稽刻石碑址考析

来源: 录入时间:10-12-23 12:32:33

学术研究
会 稽 刻 石 碑 址 考 析

兰亭书画研究院 祝人良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东巡会稽时, 丞相李斯撰文书写的一块石碑。由于这块石碑书写的文字删繁就简、形体齐整、 刚柔 圆浑挺 拔而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和推崇,他 这些新书体 后很 满意,于是就把它 与其它六块石碑一起定为标准字体, 令全国使用。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篆,也称秦篆。它的出现,对规范汉字起了很大作用,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数千年来,石碑的书法艺术受到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们的器重,尤其是书法界的 捧。唐代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园妙绝。”然而,“会稽刻石” 碑虽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由于其只有艺术价值,而无经济价值,故一直未引起历代官方的重视,以至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任它在野外风吹雨打、烈日暴晒。文字被渐渐的剥蚀、淡化,到宋代连这伤痕累累的石碑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历史的悲哀,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大损失,也给后人研究石碑的历史带来了困难。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旅游热也持续升温。于是,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成为热点。为发展地方经济,各地都在挖掘、整理文化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保护,这是令人欣喜的。然而,在挖掘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上也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一些地方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相互争夺文化旅游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我认为:在没有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考证情况下,仅凭个别学者的片言只语,牵强附会就进行开发建设,这是很不理智的,如果搞错了,会贻笑大方的。各地利用历史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在学术上大家可以相互争论,但在实际开发时一定要慎重。要全面的、科学的论证,不能偏面的、简单的下结论。我不去评说“会稽刻石”碑址绍诸之争的孰是孰非,只想谈谈我对碑址的一些研究、理解和分析。

一、从历史记载的史料考证,此碑应在会稽县境内。

1 、《史记·秦始皇本纪》,录下会稽刻石全文,并注:“公元前 210年秦始皇南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2 、《越绝书》记载:此碑取钱塘浙江岭石,石长四尺,南北面广六尺,西面广尺六寸,刻文立于越东山上。

3 、孔皋《会稽志》也记载,“碑在秦望山,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

4 、南朝孔晔《会稽志》记载:碑在秦望山,“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秦望为众峰之杰,入境便见,始皇刻石于此。

5 、南宋姚令威在《西溪丛语》中记载:此碑不在秦望山,而在秦望山南的鹅鼻山,他在绍兴( 1131年— 1162年)初年见过这块碑。他曾亲自上秦望山之巅,但并无见到此碑,而到了另一山,即鹅鼻山,只见上顶有石如屋大,插一碑在其中,碑上铭文因被长年风雨剥蚀,已有缺画。

6 、陆游在姚之后也曾登山寻碑,但所见已是散弃的残碑。他在诗中写道:“秦皇马迹散莓苔,如锈非锈凿非凿,残碑不禁野火燎,造物似报焚书虐。”从这句诗看,此碑似被火烧过。近代有人登鹅鼻山考察,虽未见碑,但两石之间立碑处有人工凿痕,其侧有采石的遗

痕。

7 、《康 会稽县志》记载:“刻石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一名鹅鼻山,自诸几入会稽,此山为最高,以始皇刻石在其上。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 郑板桥“难得湖涂”的来历
·下一篇文章:无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更多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http://www.ltsf.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zgsfw@163.com
总编室电话:0575-8587108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华慧科技
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