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林剑丹(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特约主持:金辉
今年10月份,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当代名家书画展上展出的《竹石图》
林剑丹,1942年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莒溪镇,10岁迁居温州市区,由于多种原因,初中毕业就去当学徒,爱好艺术是他的天性。不久,他得到当时温州文化界前辈的指点,涉足书法、篆刻、诗文、绘画等艺术门类,其中方介堪、王敬身等先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林剑丹的书法开始在省内外崭露头角,受到我国书坛泰斗沙孟海、王蘧常、陆维钊等的邀赏勉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在全国的知名度与地位日益提高,引人注目。1986年以来,连任温州市书协三届主席、省三届书协副主席,及中国书协理事、全国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四次被评为温州市专业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外进行访问和举办展览,并有大批的书法篆刻作品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他著有《眺舟楼随笔》、《林剑丹古玺文字印联选》等。现为温州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人说,距离产生美,美在距离中。
确实如此,林剑丹对于温州人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著名书法家,而且以家藏他的书画作品而自喜,然而不少人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那么林剑丹其人如何呢?让我们走近林剑丹吧。
我与林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生活中的林剑丹很平静,也是很低调的,他的生活方式与他的艺术风格一样传统。早起早睡是他的生活习性。他不嗜烟也不嗜酒,艺术上的兴趣却颇为广泛,喜欢摄影,也以跳舞作晨练。他不在乎人家称赞他的书法,而当听到人家说他的照片拍得好,舞也跳得好时,他显得特别高兴,笑脸像是孩子般的灿烂,还滔滔不绝地说哪些舞步像楷书,哪些舞步似行草。
我对书法艺术的认识颇为肤浅,而当我读到他的书法作品时,如有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人定气静。我从他的作品中仿佛找到了知音,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特别是他自撰的对联,不仅笔墨高雅,句子也很见功力。他曾应我的同事黄泽先生之嘱,撰过一副嵌名联:“黄花卓立陶公节,泽畔行吟屈子心。”得之时,黄泽大为惊讶。他说,林先生的书法早有所闻,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对联做得如此之好。说实在的,我还喜欢林先生的梅兰竹菊及松石一类文人画,书卷气如春风漫开,扣人心扉。他的画以书法线条为功底,用濡墨表达清雅品格,着实叫人爱不释手。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林剑丹的一幅国画作品在故宫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上展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收藏的百万件文物中有历代书画作品十四万余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首次收集当代书画名家作品,而且画家仅103人。
林剑丹书法 浙江美术馆收藏
金辉:刚才读了故宫博物院主编的《中国当代名家书画作品选》,其中不乏名家的作品,包括已故名家齐白石、李苦禅、傅抱石、李可染等,我觉得您被展出的《竹石图》的确是件精品,真为您高兴。您是书法家怎么是以画作入选?
林剑丹:去年8月份,故宫博物院根据中国美协、书协推荐,给我寄来了征稿函,经过半年的创作,我给故宫博物院寄去了一书一画,经评审我的《竹石图》入选故宫博物院展览,并收入作品集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美术界活动,为自己能跻身名家行列确实有点激动,现在平静了。不过,我觉得这件作品仍不完美,如果再放松些,可能会更好。后听说,我的书法作品也同时入选了,只是没有展出也没有上画册,正如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先生说的,有一幅收入画册已足够了。
金辉:您在书画艺术中取得这些成就,有什么体会?
林剑丹:在一些人看来,书法就是写字。其实问题决不是这么简单。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深刻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学习书画第一步当然是把字写好,把画画好,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不是书画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线条,它是书画的生命,是书画家需要付出一生努力的大课题。古人说:“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取法于中,仅得乎下”,晋唐的书法,宋元的绘画,是我国书画艺术的高峰,是我们书画家取法的源。不少人着眼于流派,急功近利,是绝对成不了大器的。再一个是个人风格问题,现在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有个性。我认为一个艺术家的风格,是他各方面的修养(人品、道德、文化、素养)的综合反映,要水到渠成,自然产生,既不能刻意追求,更不能凭空造作。所以,从写字嬗变为书法不仅非经过笔成冢、墨成池的苦练不可,而且还要具有从衣带渐宽,到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可见,当书画家是不易的。
金辉:这倒是的。小时候我也临过字帖练过毛笔,时至今日我的字仍是蟹爬似的。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基本功仍是很需要的,非苦练不可,特别是在年少时。那么您的书法生涯是不是也是从小起步的?
林剑丹:是的。我在苍南、平阳与泰顺交界的山村里长大,小时常常一个人到山中嬉玩,漫山遍野的绿树和天空中自卷自舒的白云给了我艺术的遐想。因此家乡的山水至今仍给了我许多创作灵感。当时村里有位同族的长辈叫林弼,在福鼎刻印写字为生,名气不小。我就很敬重他,心想长大后也像他一样会写字刻印。
10岁时,我在长辈的带领下,沿着弯弯的山间小道,走出了大山,第一次到了温州,在虞师里的新南小学读书。也许是天性,那时我就喜欢在木板上刻刻划划,我曾把我的夹书板刻得如同马蜂窝似的。16岁初中毕业前夕,经人介绍到市美术幻灯公司当学徒。这时我遇到了小学同学林秉达,他已经在温州瓯绣厂工作,通过他认识了著名画家苏昧朔,因我想专心学篆刻,后来又找到了温州文化名家吕灵士先生,是他指点我去找著名金石篆刻家方介堪先生学印的。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艺术生涯。
金辉:四年前,在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看您忙前忙后的不亦乐乎,从中可看出你们师生情谊的深厚。您能说说您在方先生门下学艺的故事吗?
林剑丹: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还只有18岁。一日,我慕名携带自己的印稿到位于江心屿的温州博物馆向方介堪先生求教。方先生细细看了印稿后,没有说什么,就将《古玉印汇》一书借给我。此书为方先生早年的精心之作,1931年出版。全书用钩填法摹录明清21家印谱中战国及秦汉玉印400枚,分十五类。这本书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战国秦汉玉印专集,且为传扬玉印艺术做出了贡献。我初读此书,虽然多次翻阅,仍不见其精妙,很快又送还。不久,我又带印稿作请益,他仍要我读《古玉印汇》。从此,我深知其奥妙,并用钩摹仿刻了几枚,也开始有了心得。其后,得到方先生赞许和鼓励,并收为门徒精心指教。
金辉:一个人不论做何事,平台是很重要的,什么样的平台成就什么样的水平,如同水涨船高,当然还要有个人的努力。您成了方先生的入室弟子,这对您的学业是极为有利的。您能说说,您在方先生指导下学书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吗?
林剑丹:先生教我如何为人处世,这使我受益终生。还时常给我讲述自己的交往与文化名人轶事。他经常提起,与他交往甚深的著名书画家张大千先生就是位很仗义的人。方先生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如朋友有困难,而自己又无力,他会让子女去借钱给朋友解决燃眉之急。这些成了我们晚辈传承的文脉。
在艺术上,方先生虽然言语不多,可是要求非常严格。他说,学书首先要打好篆书功底,尤其是秦篆功底,还告诉我明朝《书诀》有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坐位》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从而使我明白,篆籀可致“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为立大家的前提。我屡屡强调的书法创作重要之处不过古雅二字,也就是从中而来。一个人一生中遇到一位好的老师是一生的荣幸。
金辉:最近,在杭州举办的国际草书展览上,您的作品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我想到您的书法篆、行、楷、草四体兼擅,又诗、书、画、印四全,而其有一条脉络贯穿始终,那就是清正古雅的气韵,雄健苍秀的笔墨,扎根传统又自出机杼的创作理念。正如中国美院老教授章祖安在《古雅清新说剑丹》一文中所说:“书有骨始清,有筋方厚、结构出人意表之美则奇,古雅则全凭学养,上述四者备而书家成。以此标准衡量,林剑丹可称得上一名真正的书家。”对此,我颇有同感。请问,您平时有“三省吾身”,对自己的艺术进行反思吗?
林剑丹:那是有的。说起来十分惭愧,有负于前辈的期望。特别是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发现从1985年至1997年期间,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趋势。记得朱关田先生曾批评我“没有雄心壮志”。想想也是有道理的。那些年接触明清流派的作品多了,书读少了,又忙于行政事务和应酬,导致自己的作品缺乏新的追求,浊气增多。
金辉:您如此深刻反省自己,十分难得。这算是“否定之否定”吧。一个艺术家只有大胆地否定自己,其艺术才华才能得到真正升华。2001年出版的《林剑丹古玺文字印联选》标志着您从“下坡路”中崛起,是吗?
林剑丹:那也没有啊,我只是进行一次尝试。
古玺是秦统一之前的官私玺印,其文字与金文小篆相异,属战国文字。对于这一文字现象,自宋代以来,就已引起人们注意,但直到清末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才将战国古玺专门列为一类。嗣后吴大贗将古玺文字录入《说文古籀补》,逐开这一领域研究之先河。这个集子选入楹联50幅,除前人成联之外,自撰自集联占三分之二,印章49枚,所作印联文字775个,其中不重复单字538个。在用古玺文字刻印书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
金辉:当时我也参加了大作首发式的讨论会,您的大作可以用四个字来评价:好评如潮。因为您的这一集子,将您几十年来的篆刻、书法、文字学、诗文研治的心得融会在一起,尽情地表现了出来。正如上海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戴小京在序言中说的,“回顾近百年书坛能用古玺文字以如此规模进行书法篆刻创作者还是绝无仅有的。”台湾书坛泰斗王北岳教授也高度评价了您:“拜读再三,觉联句典雅,文字皆古,实开近代古文融会之门,为后世树一典范。”
还有几个月前,几经辗转,您收到了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生前读了《林剑丹古玺文字印联选》后,在集子上的评语:“宝墨”。我想这样的评价算是很高了吧。
作为一位艺术家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精湛的学养和良好的天赋。我相信您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加还将继续得到提高,那么今后您还有什么打算?
林剑丹:历史上一些大名家晚年仍能保持创作热情,可我没有家学渊源,又没有接受过高等学府的深造,现在许多想法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不过我还将继续努力,只有创作更好的作品,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