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名家访谈 >> 正文

文化家园守护神——访冯骥才

来源: 录入时间:07-08-16 21:32:24

化家园守护神——访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中国最好的电视读书节目之一——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的制片人兼主持人周晓丽采访手记《走近名家》,特摘编以飨读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冯骥才不仅是作家、画家,还是一位闻名的收藏家,其涉猎之广、研究之深、门类之专,令人难与匹敌。我曾走进他的收藏室,短短的一瞥,让我惊叹不已。但我真正想采访的,是因为他的新著《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

冯骥才这本书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蚀问题。话题很宽泛,如津门老城、梁启超的书斋、绘画、戏剧、妇女缠足、年文化、武强年画、剪纸、小人书,等等。冯骥才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成就了他作为一代文化大家的思想。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正面临毁灭性的危机。冯骥才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社会现象,以天津为突破口,开展了一场文化拯救行动。

“现在的作家生活相对比较平静、舒适,可以泡吧、旅游,可以更多地关心私人的生活、情感、社会人际关系。但早些时期的作家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铁肩担道义啊。我是文化人,当文化遭受劫难时,必须站出来说话。”冯骥才不光有文化良心,更有行动。1994年,听说天津老城要拆了,冯骥才组织了一些包括历史学、文化学、建筑学、民俗学的学者,对这个城市的每一条街、每一个胡同进行一次地毯式的考察,历时一年半。同时还请了一百位摄影家,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化遗存逐条拍摄下来。到了节假日,一些老百姓自己带着相机在老宅院里拍,也参与到文化行动里来了。“我的目的就是要在二十世纪末之前,用这种方式把这座城市的文化锁定,到底我们还剩下什么?同时要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有过什么?”

这些活动主要靠冯骥才卖画的钱,拍摄了五年,后来有一些企业家被感动了,给予了一定的资助,才渐渐好过起来。五年中拍了三万多张照片,冯骥才选了其中五千张制作了一部大型画册《旧城遗韵》。冯骥才指点着画册上的图片,神情不无伤感地说,“这些图片中有的建筑已经不存在了。”

“我去过欧洲一些国家,看过普通人的家,每家每户都有深厚的历史沉淀。”1999年11月,冯骥才到法国进行文化考察。在巴黎,他住进了建筑历史学家罗叶的家里。罗叶家里的陈设,如沙发、茶几、座钟、瓷器、油灯、铜雕、墙画,几乎都是1840年甚至以前的,和他家所在的公寓楼的寿命一样长。而墙角还有一把年头更长的,满是裂纹的古朴的小椅子,这是他家的祖传遗产。面对厚重历史感的法国人,冯骥才默然了,掂量出文化遗产超越自身物质价值之外的精神分量。

相比之下,走进中国普通人家,除了没有被淘汰的老家具,基本上看不到历史的痕迹。走进富裕农家,满屋子都是百货公司的东西。冯骥才说,没有历史,就没有精神。新陈代谢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把遗产过于物质化了。如果仅仅视遗产为一种物质,我们可以任意处置它;但如果赋予它某种精神信息和符号,我们就应该珍视它、守护它。一个家庭的遗产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遗产也如此,这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巴黎,成片的高楼大厦差点儿建在古老的城区和广场上。巴黎市民与房地产商展开了争夺历史文化空间的斗争,在报纸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各种各样文化保护组织,大声疾呼留下巴黎的历史文化空间。他们的文化行动得了政府的重视,成片成片的新楼另择他处,成片成片的老屋老街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了,一些临街的老墙成了巴黎历史的见证和缩影,老屋旧宅的主人们还得到政府的一笔修缮经费,用于“修旧如旧”、“修旧如初”。“看了巴黎,我不得不重新认识我们和他们的距离!”

现在的北京城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场面:一条马路避开一棵古柏或者一座古建筑。这是人们尊重历史的进步表现。谈及此话题,冯骥才颇有同感:“一定得绕过去,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我有一个朋友认为我的一些想法过激而且固执,他去了一趟罗马回来打电话说,现在算是理解你了,在罗马坐地铁,走着走着地铁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地铁广播解释说,当时地铁修到这里时发现了一处历史遗迹,政府便耗费巨资改变了线路。通过车窗可以看见废墟里交织着各种灯光,令人震撼。这个废墟就是一家古代罗马博物馆。”冯骥才把中国与欧洲进行比较:“我们创造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但是我们不知道爱惜,把它们丢失了。到中原去看看,如开封、洛阳、郑州,真正留下的文明还有多少?即使是我们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还有多少文明能与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巴黎比一比?”他的这种文化忧思绝不是杞人忧天。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美国一位年轻的女学者到杭州看盆景,看见一棵树被弯来扭去地拧成那样了,她不可想象。一位园艺师跟她说,这棵树我们用了二百多年时间,几代人用铁丝弯它,让它按我们的意志长,才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没想到她听后忽然大哭起来,说它太痛苦了,二百多年它们一直按照别人的意志去长,没有自己生命成长的快乐。中国园艺师顿时有点傻眼了,想了一下,给她讲,我们让它那么长,是为了一种美。他讲了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美,比如一个作品,让它这边繁、那边简,让这一处枯荣、那一处藏拙,让这一块苍老、那一块柔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这就是美。中国文化暗藏许多“争让”的道理,有争有让,有繁有简,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审美观。这位外国学者听着渐渐地觉得有些道理了。

冯骥才说,世界文化是有差异的,要求同存异,既然有“异”处,我们就要明白地告诉人家,解读给人家听。中国申办奥运成功,是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极好机会,我们要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经济优势,还有文化优势。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宣传由弱势向强势转变的机遇,但问题在于怎样展示。“如果我们还是简单地展示一下‘中华龙’是什么,那就坏了,我觉得应该展示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千千万万的文化符号里,哪些符号能表现中国?中国文化的魅力、生命力、神秘感在哪里?”“有一次我跟一位中国驻欧大使聊天,他说他们时常感到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非常微弱,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就两个:兵马俑+杂技。相反,不少中国文化人一提及西方一些作家、画家、歌唱家,如数家珍。现在奥运会来了,宣传中国的机会来了,但是你拿什么给西方人看?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你搞得很好,但这仍是视觉记忆,几十万外国人在北京走街串巷,能不能留下进入他们记忆深处的东西?”

“作为东方第一的文化古都,北京应该是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的。这么一个出色的民族、具有这么出色的历史文化的国家,一定要把奥运会办辉煌、办出色。但是,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不能把奥运会交给市场,不能靠市场运作,市场一定要毁了文明的。”冯骥才的这些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真是有些沉甸甸的。(信息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上一篇文章: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
·下一篇文章:将书法进行到底—中国书协副主席邵秉仁访谈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更多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http://www.ltsf.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zgsfw@163.com
总编室电话:0575-8587108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华慧科技
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