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中国木版年画新论

来源: 录入时间:13-02-10 11:22:21

画艺人是农民,农民作画没有刻意的艺术理论,也没有学理的追求。只是要把心中的东西直接画在纸上。就像远古的岩画,不写实,只写意写神;一切都是原发的,随性的,情感化的。呈现着大地人文的本色与生命的本真。

  年画是一种共性的画。年画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不追求个性,却追求周围人们的认同。认同是共性的体现。只有被认同才能成立。任何一种站住脚的民间艺术都是与当地人们共同的人生想往、心理与审美长期“磨合”的结果,所以最终它体现的是民间文化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即地域性。表现共性而非个性是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最关键的区别。民间艺术之间不是艺人个性的相异,而是地域性的彼此不同。如朱仙镇之豪放、桃花坞之精巧、武强之雄劲、漳州之清疏,共同构成了中国年画彼此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

  民间年画又是一种节日的画。年画从属于年俗,自然与年的特定氛围一致。因而中国人的年画喜庆热烈,丰盈饱满,艳丽夺目,这是惟年画才有的。

  年画还是一种传承的画。年画的画面和图案,以及制作手法是代代相传的。虽然传承过程有所新创,但他们决不会放弃任何一块古版。一些画面终岁不改,一些制作手段始终不渝,表达着艺人们对祖传文化的恪守和对传统的挚爱,因使中国年画具有很牢固的传统性,积淀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人文。有的图像(如纸马)甚至含有活化石的意味。

  这样一种形态与性质的年画,自然极其独特。

麻姑

立屏 半印半绘 清末 杨柳青 荣昌画店 圣版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传说每年三月初三西王母寿辰日,麻姑在绛珠河灵芝酿酒,为之祝寿。故旧时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称“麻姑献寿”。此画设色以深浅墨色为主,反映了杨柳青年画对文人画的崇尚。

  内 涵

  年画看似简单,内涵却非同小可。

  一句话应先讲清楚,年画是中国普通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精神天地的可视的呈现。

  古代的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位置最高的是神灵,因而神灵之像(神像)是年画的主项。年画中的神像并非宗教偶像。虽然各种宗教(佛、道、儒)的主神常常会在年画里出现,但没有严格的宗教意义。在科学蒙昧时代,人们将自己命运的安危祸福交给想象的神灵主宰,然后设法与之对话,这便是民间崇拜的由来。老百姓的神灵世界相当模糊,而且更相信一个十分原始的概念——万物有灵。因此,人们不但把现有各种宗教的神佛拉过来,还创造出大量的无法理清的地方神和行业神。北京印制过一百种神像俗称“京百份”,滑县李方屯将《全神图》由七十二像扩大到八十三像,白族的本主一村一位或几位;至于各地纸马上的神像更是不可胜数,相当一部分今天已经无法辨识。每逢除夕之时,家家户户屋里屋外到处贴满“各司其职”的神像;平时难得一见的神仙,此刻全围在身边。以神像们构成的庞大的神灵世界,带来一种强大的安全感;特别是在这旧去新来、充满未知的时刻,在心理上给自己以稳定与安慰。

  同时,年画又是人间生活的理想国。

  年画中一大内容是展示人们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男耕女织,美妇胖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花红草绿,人丁兴旺,家畜健壮,连年有余,发财还家,衣锦还乡,金榜题名,日进斗金等等。当然,这并不是生活现实,而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图画,祈盼中的梦境。年画很少写实。在这特定的迎新之日,人们心里全是理想的图景。如果想知道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就去看他们的年画。他们都已经画在画上了。

  年画还是墙上的舞台。

  年画是老百姓画给自己看的,古代老百姓的日常文艺大餐莫过于看戏,故而戏曲故事题材的年画最具观赏性。一幅戏曲年画贴在墙上,会给人们时不时指指点点说上一年。大戏难得来到村里,戏画天天都在屋中。中国戏曲年画不仅数量大,戏出多,而且不同产地的年画往往取材于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比如武强取材于老调梆子、河北梆子、武安落子,晋南多取材于蒲剧、铙鼓杂戏、洪洞道情,滑县取材于大弦戏,凤翔取材于秦腔,桃花坞取材于时令小调等等。于是,大量民间戏曲及其剧目可视地保存在中国年画中。有的年画现在还在印制,画上的剧目甚至剧种却已然消泯了。

  年画更是大众的自我教材。

  年画中还有一种内涵不容忽视,就是教化。劝善戒恶,催人奋进,敬老爱幼,伸张正义。自古农村社会无人管束,全靠精神与道德传统自律,靠一种自我教育。饶有意味的是,这种教化题材的年画更不是谁来说教,而恰恰是从人们自己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与传说故事中选出来的。比如:二十四孝,孔融让梨,雪中送炭,将相和,孟母择邻等等。于是,从中可以明白了古代农村社会超稳定性到底由何而来。

  由上述中国年画之内涵,即可知其包藏之大之深之周全。它实际深藏着中国根基性的人文本质,民间哲学以及国民性。

  这些都将是我们探究的话题。  

  艺 术

  中国年画因其民间性、农民性、自发性、集体性、节日与风俗性,在艺术上自成体系;不论是造型、色彩,还是表现方式都是独特和独有的。

  在造型上,强调饱满丰腴,健旺阳刚,宁肥勿瘦,宁动勿静,处处显示新岁来临之际,对生活兴旺与生命活跃的渴望。鸡要雄鸡,猪要肥猪,娃要胖娃,果要硕果;在年画中,所有形象都是充满活力的生命符号,都是理想化的象征。甚至连人物的表情,也都是笑口笑眼。中国人过年时是忌口角与哭相的。阳刚、快乐、健康、活力四射是年画造型的精神元素,也是造型原则。

  在色彩上基本上是主观的,没有写实和自然主义的成分。民间色彩充满人文意义。在民间,红色是喜庆的颜色,象征火爆、热烈、喜庆和欢乐,所以红色是年画的主色,也是年的主色。很少年画没有红色(除去嘉庆四年乾隆驾崩时杨柳青的“断国孝”年画是一特例)。黄色是从属于金的富贵之色,也是年画主要使用的颜色。绿色和紫色在年画中是作为红黄的对比色使用的,以使红黄更强烈和更鲜活。

  追求鲜亮夺目是年画的色彩观。为此,年画用色的特点:一是使用原色,很少用复合色;二是运用对比色,极少用谐调色。民间所用颜料多是矿物与植物颜料,朱丹、品红、品绿、槐黄、烟黑等,色彩更加艳丽照人。原色是有限的,因此着色时,要将色彩相互错开,各种色块一边交错一边对比,从而达到丰富和斑斓。

  在表现手法上,不尚写实的民间艺术,充分使用象征、比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一方面使形象得到有力的强调,一方面加深了内涵的厚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谐音形象的使用。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广泛使用谐音形象的是年画和剪纸。谐音形象巧妙地利用一种事物相同的读音,依声托事,另寓它意。这些谐音形象的寓意都含着吉祥祝福之意,谐音形象在民间被视为吉祥形象,人人熟知,喜闻乐见;每每见到而“破解其意”时,都会从中获得别样的审美愉悦。千百年来,人们积累了成百上千种谐音形象,它们布满在年画的画面上,大大加强了年画吉祥意义、装饰美和人文的原重,并使中国年画在人类绘画中别具一格。

  当然,还有那些藏画诗、花鸟字、俏皮话图、灯谜画、连环图等等——这些都是惟有民间年画才有的饶有趣味的艺术方式,因使年画与广大百姓“快乐相处”,并一直百般受宠地活在民间。

  样 式

  中国民间年画还有着十分丰富的种类和体裁样式。由于年画是风俗性的,什么时间什么种类的年画贴在什么地方,皆有俗规。比如全神像和家堂画要挂在中厅或迎面大墙的中央,多为立式;门神与门画要贴在大门和房门上,常为一对,分贴左右两扇门板上;各类神像全有指定位置,灶神在灶台上方,家畜神在槽头之上,田祖在粮屯上,送子观音在新婚夫妇的居室里,不同地区往往还有不同规矩,纸马就更是如此。至于各类风俗、戏文、历史故事和装饰性的年画则可依个人意愿贴在屋内墙上,多为横幅(三裁或贡尖),也有的是对屏和四条屏。

  由于中国地理不同,文化不同,“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方都有自己“独家”的品种与样式。山东杨家埠和高密冬天冷,墙体厚,窗子两边墙的侧面要贴“窗旁”,上贴“窗顶”,墙角背光的地方贴圆形的年画,俗称“月光”;晋鲁两地的桌边喜欢粘贴“桌围”,沿着炕的墙上贴一圈“炕围”;临汾绛州一带碗柜上沿还要贴一条印着戏文画的“拂尘纸”,既遮尘又美观;漳州一带连蜡烛座上也贴上印着五色的“色龙”。此外,天津杨柳青的“缸鱼”,武强的“灯画”,凤翔的“窗画”,滩头的“窗格画”、绵竹的“门笺”、桃花坞的“斗旗”与“月宫”等等都具有该地区特定的自然人文的含义。

  人们以如此丰繁的各色样式、各类内容的年画,把自己包裹其中,使自己进了一个理想化与浪漫化的花团锦簇之中,美滋滋实现了心中的年。

  官上加官

竖幅 半印半绘 清末 武强

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应为对画。画中小孩骑一鸡,手拿旌节穗头,因鸡头有冠,旌节是封官所用,故称官上加官。

  产 地

  年画制作在中国是产地化的,也称画乡。画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可是年画之乡还有些特殊性。它通常要有两种非凡的手艺。一是画艺,一是雕版的手艺。所以许多产地的源起都与古代刻书业的雕版印刷有关。宋金几大雕版印刷中心如南方的苏州、金陵、徽州、建安与北方的北京、平阳和聊城,后来这一带都有年画的产地出现,其年画风格与刻书风格基本一致。如苏州的精细与建安的疏放。

  最早的年画产地应在宋金时期。早期产地以纸马铺为主。比方汴梁、平阳、绵竹等。及至明代中期开始多了起来,年画的题材与体裁渐次丰富。重点产地有杨柳青、苏州、凤翔、潍县等。在本世纪初调查产地艺人传承谱系时发现,杨家埠的杨氏、滑县的韩氏、凤翔南肖里的邰氏、杨柳青的戴氏早在明代就立案印画,这些产地后来都发展为风格独具的地区的年画中心。到了清代中期,年画需求日大,新生的产地蜂拥而起,所制作的年画覆盖全国。即使东北和西北地区少数没有产地的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宁夏等)也能得到充足的年画供应,足见当时年画习俗势头之盛。

  这期间一些年画文化圈形成了。一是京津,以杨柳青年画为核心,供应京津、华北和东北;一是燕赵,从武强为中心,向南至豫北,多印信仰类年画;一是齐鲁,山东为年画产地最多的省份,以杨家埠影响最大;一是晋南,中心是平阳;一是江南苏州扬州无锡杭州等地,以桃花坞为首;一是四川,三大产地(梁平、夹江、绵竹)联手覆盖川地;一是东南,潮州漳州福州并跨越海峡影响到台湾的米街;一是安徽,北至阜阳南至歙县连成一线。当然还有一些地区性的中心。如广东佛山、陕西凤翔、湖南滩头、湖北老河口等。

  年画产地传承方式是家族式的。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这也是古代民间一种原始的“著作权”的自我保护方式。这样的家族式的代代相传有助于文脉不断。非物质性的技艺传承凭借口传心授;物质性的遗产最关键的祖传老版,年画艺人将世袭的古版视若生命。

  年画产地的生产方式是家庭式作坊。一般在秋收之后开始,一家老小一齐动手,父子合力,婆领媳作,而且分工明确。有的印画,有的晾画,有的上色;老辈艺人负责关键部位,如开脸、勾眉、画须、晕染;小辈晚辈则填色和刷底色。即使开店,也多是前店后厂,外地画贩上门买画,然后批发与贩运到外地。

  年画是季节性的。年画制作有周期性。依民俗,张贴年画通常是在腊月二十四“扫房”之后,张贴灶王是必需在祭灶日(腊月二十三)之前。制作年画的周期是从每年秋收后到腊月中旬这一季度里。

  年年此时,中华大地无数画乡便拉开大幕,演绎出农耕社会这种普通农民神奇的艺术生活,以无比瑰丽的生活想象创造出数以亿计的天堂化的人间图画。

  中国木版年画走过它长达千年的历史,到了近代(1840年后)遭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新颖而便捷的石印技术的传入,直接导致传统的木版年画陷入急剧的瓦解期;随后便是社会的更迭与时代的转型;在迅猛的现代化大潮中,年画作为古老的风俗方式,面临着将从生活淡出和被丢弃的现实。

  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它将要消失的时候。错过了时机,便会失不再来。但我们是有这种文化自觉的。

  始自2002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年画作为率先项目,从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等多学科角度上,对其展开历史上空前的全方位的田野普查,继而进行分类、研究和档案化的整理。前后用时十年,投入人数近千,终于完成了中国木版年画所有产地活态遗存的全记录和数据库建设。这项工作有助于一些已入绝境的产地,从历史与文化高度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遗产的价值,并致力恢复,重获新生。如今大部分产地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艺人传承重续香火,年画博物馆纷纷建起,一些产地兴办起一年一度的年画节,致使人们树立起自我的文化信心。

  正像中国的年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人文形象那样——这种中国的年所专有的图画,最能从中看到中国人的精神天地与心灵向往。

  很少一种民间艺术包含如此之多的文化元素,即中国的纸文明、雕版印刷、绘画艺术、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俗和农耕生产及其生活。

  很少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如此众多地域个性,地域崇尚与审美,以及相互迥然的表达方式。

  很少一种民间艺术以如此浪漫和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精神理想,以完全光明的方式抒发心灵,以自己的笔一年一度去点亮生活。

  当然,对它深层的解读,在我们的研究中刚刚开始。

  没有研究,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拥有它,更不可能真正地传承它。

绵竹年画艺谚

  造型方面:

  大门(武将)要歪(威武),

  睡房门要乖(可爱,美)。

  立是一张弓,

  坐如一口钟(画武将)。

  英雄无项,美人无肩;

  眼角对耳心,鼻长齐耳根。

  行七坐五盘三。

  画眼鱼儿体,文武各有别。

  要得恶,眉毛、胡子一撮撮;

  要得笑,眉弯嘴上翘。

  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

  意到心不到,心到笔不到。

  流水褶子(衣纹)要活套,

  铁线褶子要挺直。

  色彩方面: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顾全。

  红不靠黄,猩红不靠黑,绿不靠黄,

  红不与红配,赭紫不靠红,

  红、绿、蓝色都能靠,黄丹可映红。

  红配绿,苕(土的意思)得哭。

武强年画唱卖谣

  卖各类年画:

  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

  门神灶马花花纸,娃娃美女笑颜开。

  要看还有千台戏,不敲锣鼓也唱起来。

  五谷丰登万民乐,谁买年画谁发财。

  ……

  卖娃娃画:

  胖小小,胖小小,上树掏野雀。

  掏了个小的他不要,

  掏了个大的扑楞又飞了。

  胖小小,胖达达,大娘抱着二娘夸。

  姥姥家蒸的肉馒头,

  吃着一个抱着仨。

  ……

  本版年画选自《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作者:冯骥才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博物馆 为何门庭冷落?
·下一篇文章:大 笔 横 书 草 隶 新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更多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http://www.ltsf.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zgsfw@163.com
总编室电话:0575-8587108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华慧科技
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