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众所周知,协会是政府和民间的一座桥梁,现如今各种各样的协会组织在中国国内广泛存在,然,中国近年相继规定政府领导不得继续担任协会的负责人岗位,要从协会中脱离,同时国务院也出台了《反垄断法》,先前有人也明确提出协会组织存在排挤、垄断行业的弊端存在。
曾几何时,中国美协、作协、画院、文联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一定历史成因的,不可否认,它们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事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世界一体化的加剧,以及信息全球化的到来,“措手不及”之间,中国还有没有必要继续采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而延用上述机构吗?这些机构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力度,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势必会产生诸多弊端,甚至严重制约到优秀文艺作品、抹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这些观点便是吴冠中先生所担忧的。
将养“作者”、“协会”的皇粮收回,转用于奖,奖作品,奖杰出的作者,奖杰出的某个展览或作出了成绩的某个协会,收购作品,多建美术馆,让真正优秀作品必有出路,作者只须为创作奋斗,流血,付出身家性命,毋须向协会、画院寻求进身之阶。
至于奖项,今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些与金钱挂钩、商业炒作的伪奖,污染了艺术与艺术家,我不愿在此谈种种丑闻,只盼建立公平正义的奖励制度。祖国改革开放后遍地开花,铁饭碗式的画院及霸权式的协会,其体制早该改革了。在平等的基础上,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在不违背国家文艺导向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协会,当出现更为灿烂的繁荣,高质量的繁荣,而非泡沫式的繁荣。”[1]
7月23日,吴冠中[2]接受了《青年周末》记者的采访,阐述他所发现的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单位的“协会弊端”。他的言辞不无激烈之处,但或许正反映了他的“爱之深、责之切”。面对指责,各大机构相关人员也分别给予回应,或缓和,或激烈,但是一致的看法是:吴冠中不了解具体情况。
其中尤以中国画院院长龙瑞[3]的言辞最激烈,延伸到了人际之间的尊重与否的话外题,让人觉着更像是“官衙”味十足,并冠冕堂皇地提出——国家就是应该为画院投钱,并历数了诸多美术重大课题已被纳入国家项目中。[4]
随后,李小山[5]的一篇《驴唇不对马嘴:我看龙瑞驳吴冠中》简短扼要,更多是站在问题的角度审视言论,同时阐明了自己以前的一些观点,《体制中的画家》针对性较强,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想人们早已忘记画院存在的理由了,我的意思是,画院就其功能而言——如果国家愿意花钱扶持这门传统艺术的话,应该是集创作和研究于一身,应该是专家好手汇集之所。但是这一功能早已荡然无存,它既没有将中国画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也没有培育出第一流的画家。一言蔽之,画院对中国艺术事业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相反它已成了保守和平庸的代名词,成了一群吃大锅饭的人固守既得利益的顽固堡垒。不妨将全国大大小小画院的创作进行一番检阅,一幅幅平庸无奇的作品会令有眼光的观众惊讶。事实就是这样的,多少年来几乎见不到这些体制内的画家有什么突出的作为。像傅抱石、石鲁、李可染这些比较优秀的画家的成功,都不能计在画院功劳簿上,因为他们进入画院前早就奠定了自己的优势。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当下的画院与其他一切多余的官衙一样,是以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就如人体中的盲肠),说它多余是因为割去它丝毫不会对艺术的繁荣产生不良影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大方,养了如此之多的画家,而不过问这些画家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些什么。
这篇文章曾激怒了几位原先关系还算不错的朋友,他们的论调与龙院长大差不差。是的,这就是体制与合理性、与历史观之间的分歧。我用驴唇不对马嘴作为题目,意思已很清晰了。我还想补充,吴老先生也提出画院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可能得加上一条:同时又是计划政治的产物,是当时高度组织化的需要。当某种事物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已亮出了底牌,如果我们还在继续装蒜,或者继续糊涂,那就有理也说不清了——这笔账只能由历史来了结了。”[6]
“记得1993年时,身为文联主席的戏剧家曹禺说,像文联这种机构应该解散。我理解他的意思,譬如作协,譬如美协等等所谓群众组织,无一幸免变成了衙门性质,体制化的恶果使许多人吃着大锅饭混日子,它必然地腐蚀人们的进取心,使一批又一批的利用裙带关系的人削尖脑袋往里钻,结果使得画院的水平愈加降低。”[7]
无独有偶,陈丹青[8]就曾经在自己的《退步集》中提到,世界上从来没有美协的说法,中国美协是独一无二的,那些个真正了不起的艺术家,譬如毕加索、譬如凡高,没有参加过所谓的美协,他们的艺术天性——一条好性命丝毫没有遭到过糟蹋,而是历经磨难沧桑才蜕现的,鉴叹国中艺术现状的弊端,陈丹青更对所谓的协会是不屑一顾的。
综上所述,协会、文联、画院、作协其实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利弊,毋庸质疑,体制和运作模式的改变是这些机构势在必行的大事,诚然,其中也会触及许多人的既得利益,试想,一个长时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要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改变(有些还是文艺家的唯一进身之阶和切身利益通道)谈何容易?
但是,我们深信,作为一名纯粹的艺术家,就会致力于作品的至真、至善、至美,“就会推翻成见,创造新意境、新审美” [9],就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样的要求是否提的过高,但是,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迫切需要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屹立世界之林为人类文化艺术贡献的不二法宝。
文中注解:
[1]2007年7月18日 文汇报 吴冠中:“奖”与“养”
[2]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1950年秋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3]龙瑞,1946年出生,笔名大龙、蜀人。四川成都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 术学校,之后从事工艺美术设计10余年。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 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1985年调中国画研究院为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 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现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作品《山 乡农校》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幽燕秋趣》入选第二届东 方美术交流学会展,《山上有棵小树》获1988年“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 ”大奖。出版有《龙瑞水墨画集》、《秋天的收获—龙瑞山水画专辑》
[4]2007年7月26日 新浪网 青年周末 马军 陈创利 吴冠中抨击协会以钱养人 各协会称其不了解情况
[5]李小山,1957年生,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1987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出版著作有:《中国现代绘画史》(合著)、《批评的姿态》、《新中国》、《阵中叫阵》、《我们面对什么》以及长篇小说《木马史诗》。参与过一些重要的国内艺术活动,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有重大影响。
[6]2007年8月16日 李小山 雅昌艺术网专稿 驴唇不对马嘴:我看龙瑞驳吴冠中
[7]1998年6月16日 李小山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体制中的画家
[8]陈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1978年 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出版有:《陈丹青速写集》(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年);《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陈丹青 画册/静物》(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1998年);《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多馀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论文:《美术》、《美术研究》、《美术丛刊》、《江苏画刊》、《美术家》(香港)、《雄狮美术》(台湾)、《艺术家》(台湾)、《陈丹青谈艺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