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多画家的名头上,将有三重称谓同时出现———艺术家、商业家以及做局者。随着近两年来内地书画市场的走弱,一些画家联系拍卖企业共同“做局”的情况尤为突出。
蒙面的“画家”
“做局”的情况很多,现在有两种方式是被广泛使用的。
据某些画家介绍,比如一幅画的初始价值是1万元,通过和拍卖行的沟通后,可能一下子就以5万元起拍。那么深谙书画市场的买家肯定不会举牌,这种情况下画家就会找来相识的托,竞标后买下。然后再私下附送给这位买家4幅与市场价雷同的画作,实际上就是5万元买下了5幅画。
这样一场的拍卖后,这位画家的画作从此后不仅有了新的心理预价,同时还提升了知名度及人气。重复操作数次,“清水变石油”的神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种“出千”手法,如出一辙。国家一级美术师蒋昌忠说,有的画家通过亲友或挚友,在拍卖会上频频举牌竞拍,高价买下来后最后由该画家本人出钱“回购”。因为已经有了价值,藏有数年后可坐等升值。
据拍卖行、藏家等多方渠道了解,当代画家参与“做局”情况普遍,且热衷此道,其中不乏眼下烘托的“千万”画家。蒋昌忠说,不可否认,当代大多画家都跟着市场走,能够真正静下来为艺术而创作的人很少了。大量的都是走市场,投机现象确实比较严重。眼下,画家受到的干扰很多,其中不乏一些画家参与炒作。有时也会搞出一些奇形怪样的东西来包装再炒高价位,真正的传统书画却冷清下来。
又见“老面孔”
沪上某拍卖行今年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位灰衣男子高价竞拍引来了拍卖大厅内众人的关注。在数十轮的喊价中,眼看一位极为热衷该拍品的女性买家将最后竞得,这位从来没有举牌的灰衣男子却直接叫到了一个高价,迫使原先那位女士又加价,最后获得拍品。与此同时,这位灰衣男子迅速起身离开拍卖大厅。
这一举动虽显突兀,但在拍卖中也是常事,经常会有买家最后时刻出手。不过,当上海银行倪经理表示经常能在拍卖会看见这位灰衣男子的时候,这便又是一场“做局”拍卖。
倪经理说,自己负责贷款,由于离这家拍卖公司的地点较近,一有拍卖总会来营销一番。这位灰衣男子是“老面孔”了,每次有买家迫切想获得拍品的时候,他总在最后时刻举牌,再把价格提一下,使得原本买家再追高。他显然是一个“高手”,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一个热门拍品开拍前一刻入场,结束后便迅速离场。
在沪上,一些拍卖公司为提升盈利水平,请“能人”来“助场”并不偶见。只要拍卖成功,这些“能人”便能获得拍卖公司的“返点”。
据悉,目前文化立法上只有《文物保护法》来规范,诸如拍卖公司请“能人”、画家与拍卖行联手、拍卖行有意无意地用“精仿”画作来替代真迹,未有明文规范,只有行业协会来“自律”。
上海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朱建平说,应该讲在字画拍卖中,上海大型拍卖公司不会有“做局”现象,沪上的一些小拍卖行就很难说了。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