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系统 >> 鉴赏知识 >> 正文

书画鉴定有关的知识

来源: 录入时间:07-03-13 23:04:31

与书画鉴定有关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比较直接,有些就间接一些。努力学

习和掌握这些知 识,对于书画的鉴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作用。

  一、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

  掌握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对于书画的鉴定工作很有帮助。这些问

题往往被某些作伪 者忽略,假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

问题。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咏》 册,《石渠宝笈》卷三之十六著录,款云"成

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考沈度元 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

代宣德九年甲寅卒,78岁。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这件字册不用

实物也能肯定是伪品。又如:明代姚绶癸《三清图》轴,清代方濬颐《梦园书画

录》卷八之十五著 录,款云"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云东逸史公绶"。

考姚绶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生,弘治八 年乙卯卒,73岁。永乐五年姚绶尚未出生,

所以,可以肯定这件东西也是伪品。正因为书画家的生卒 时间对书画的鉴定有直

接关系,所以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它。


  但是,有些书画家的生卒时间等问题,在过去的文献中,有的没有记载,有

的记载不够真确,这样,作品本身就变成了第一手材料,它能补充文献的不足或

纠正文献的错误。


  例如:有些书画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但在文献上根本就查不到这

位画家,更谈不上弄

清他的字号、籍贯、生卒时间、艺术专长和主要活动了。这样的例子是相当多的。

又如:宋代赵孟坚(子固)的生卒时间,许多文献记载为生于南宋庆元五年

己未(1199),卒于元代元贞元年乙未(1295),97岁。有人对此有怀疑,但一

直未能解决。1962年《文物》第12期,刊载了蒋天格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考证文章,

推算出大约卒于景定五年至咸淳三年以前,依然还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我们根

据赵孟坚的朋友顾光题赵氏《水仙》卷诗,中有"甲子须臾事,蓬来尺五天"二句,

楚地说出赵孟坚死在甲子年,即南宋景定五年(1264),时年65岁。这样就解

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元代柯九思的生年,过去有的书籍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例如郭味渠《宋元

明清书画家年表》记载为生于元皇庆元年壬子(1312),天历二年己巳(公元1329

年)被拜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也就是说,柯九思虚龄18的的时候就担任了这个职

务。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人虽有天份,大哪有18岁就任"奎章阁鉴书博士" 钤的

呢?显然,这一记载是错误的。那么柯思九的生年应该是哪一年呢?故宫博物院

藏元代虞集《诛蚊赋》卷,后尾纸上有柯九思的题跋,柯氏名款下钤盖了几方印,

其中一方印为"唯庚寅吾以降",这方印章为他的生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考元代有

两个庚寅年,其一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再一为至正十年(1350)年,柯九

思的生年毫无疑问是前一个庚寅年,即公元1290年。天历二年己巳时任"奎章阁鉴

书博士"已经虚龄40了。


  再如:关于石涛的生卒时间,过去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傅抱石《石涛上人年

谱》和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生卒年表》均记载为:生于明代崇祯三年庚午,

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岁尚在。广东省博物馆藏的石涛《山水》册上石涛自题

七绝云:"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

庚午长安写此。"上海博物馆藏的石涛 《六十自涛诗》云:"庚辰除夜抱疴,触

忽恸恸,非一日语可尽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躯,今周花甲……"后接七言诗,

其中有"……白头懵懂话难前,花甲之年谢上天……。"我们根据这两件作品,都

可以推算出石涛生于明代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这两件作品都是石涛五六十

岁时所作,取的是整数,按一般写文章的习惯是可多可少的。最近看到石涛《花

卉》册十开一本,其中画兰花的一开自题诗云:"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

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又画芍药的一页末识云:"丁秋十月拈

格斋先生句作画"。按"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推56年则为

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这才是石涛的确实可靠的出生日期。

  二、文史知识

  历代帝王年号、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识,对于书画的正确鉴定,往往起着相当

重要的作用。

历代帝王的年号在开始或终结时,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

某个皇帝死了,又换了 个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换了年号,也有些当年并没

有改元,依然沿用旧的年号。例如:明神宗 朱翊钧在位48年,是万历四十八年

(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改元泰昌,仅一 个月就死了,

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后就没有改元,直到下一年(1621)才改元为天启。

我们从 某些书籍上看,万历只有47年,泰昌仅有一个月也被算成一年。又如:朱

由检(毅宗)是崇祯十七年 (1644)三月死的,但有的书籍上把这一年算作清代

顺治元年。

我们在书画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写为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

符合逻辑的,如果写为万 历四十八年腊月,则不符合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

落泰昌年号的款,写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 日,也可以肯定是有问题的。崇

祯年号的书画款,如果写为崇祯十七年春日,同样是符合逻辑的,例 如:杨铉

《临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款写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时崇

祯十七年春月 也。"这是无可怀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这种历史过程,以为崇

祯只有16年,就可能将这件作品否定 了。 中国传统书画的作者,大都具有相

当深邃的文学造诣,有不少书画家,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 学家,他们的所

写所绘,往往与文学有相当的关联。有一些书画家喜欢写自己的文章或诗词,

而另外 的一些书画家几喜欢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文章;有些画家喜欢临摹古画

,或是古人诗意,并在其上题 写古人的诗句,而另外一些画家则喜欢在自己的

作品上题写自己的所作的诗。这种种情况的产生是由 书画家本人的喜欢和购买

者的所求而决定的。只有后代人写出前代人的诗词文章,而前代人是决不可

能写出后代人的诗词文章来的。如果发现了前代人写了后代人的诗词文章的话,

可以肯定这件东西是 伪造的。例如: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尾纸上虞集的

题诗就是后人伪造的,抄的是倪瓒明代洪武 元年戊申题卫九鼎《洛神赋图》卷

上的诗。倪诗原文为"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 曹子建,善

图惟数卫山人。"因为顾恺之是无锡人,所以作伪者倪诗中"卫山人"的"卫"字改

成锡山 的"锡"了。考虞集宋咸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写出

倪瓒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题诗 呢?如果我们对古诗文不熟悉的话,像这样的问题

是看不出来的。

在书画鉴定中,还常常用避讳分为避朝讳(避当皇帝及先帝的名字)与

避家讳(避作者家中长辈或 祖先的名字)两种。在鉴定学中,避朝讳比比较

容易掌握,避家讳就比较难以掌握了。避讳的方法主 要有三种:一种是将要

避讳的字缺写一笔(多为最后一笔),另一种是将避讳的字换个意思相尽的替

代字,还有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空格不写。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黄庭坚

《千字文》卷,字体完全 是黄的笔法,有个别字写得水平较差,因为该卷文

内写明了是试鸡毫,所以这一点就被忽略过去,该 卷本幅确为宋纸,并有梁清

标收藏印多方,所以我们就初步定为黄庭坚真迹。后来又发现该《千字 文》

"纨扇圆"的"纨"字被改写为"团"字,应是避宋钦宗赵桓的讳(因"纨"、"桓"读音

相近而避讳)。考 黄庭坚宁四年(1105)卒,距钦宗靖康元年(1126)还有21

年,决不可能有未卜先知预算避讳的道理, 因此,肯定了这卷《千字文》是南

宋人摹仿造假的伪品。

又如南宋赵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写的已被刻入《三希堂帖》的《行书

千字文》卷,将文 内"玄"字改成"元"、"讓"字改成"逊"、"殷"字改成"商"、"树"字

改成"竹"、"贞"字改成"清"、"敬"字改 成"敬"字少写最后一笔、"竟"字改成"馨"、

"恒"字改成"齐"、"匡"字改成"辅"、"桓"字改 成"泰"、"纨"字改成"团"、"丸"字改

成"弹"、"朗"字改成"晃"、"悬"字改成"迁"。共计改写了14个字, 都是宋讳。"玄、

悬、朗"避赵氏始祖名玄朗,"敬、竟"避太祖匡胤之祖父名敬,"殷"避太祖之父

名弘 殷,"匡"避太祖名匡胤,"恒"避真宗名恒,"贞"避仁宗名祯,"树"避英宗名

曙,"让"避英宗生父名允 让,"桓、纨、丸"避钦宗名桓。

又如: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画得很好,

落款字数不多,作品本 幅十分整洁,所以有人要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件作品

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最后一笔,是 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董

其昌死于明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这件作品是清代人

伪造的。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识的丰富与否,对于鉴别书画的真伪,

也有相当重要的重要的作 用。如果文史常识不多,那么,那种改写的避讳字是

不易看出来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将作品的真伪断 错。

当然,运用避讳进行书画断代,首先要了解避讳的时代特点,例如宋代

"玄"、"朗"等字是由北宋 真宗赵桓大中祥符五年开始避讳的,在此以前这样的

字是不避讳的。如果见到一幅宋代人写的字或者 绘画作品的题诗,款暑是大中

祥符五年以前,对这些不避讳是符合规律的,而款为大中祥符五年以后

的,这些字不避讳就不合规律,就有问题了。

我们这儿所讲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此外,也还有极个别特殊的例外,如

米芾的《蜀素贴》卷中,前 后有两个"殷"字,一个缺一笔,另一个就不缺。这

就要根据具体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 同时,对于避 讳问题也不能僵死地一成

不变地对待,有些临古的书法作品,完全按照原样临而不避讳。例如经过鉴

定确为南宋赵構(高宗)所书的《临古二体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

原件临写的,文内的字均 避唐讳(诸如"渊"、"世"、"民"等字均被避讳),而

没有一个字是避宋讳的。

总之,避讳的问题是复杂的,在书画鉴定中运用避讳来断代,必须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 依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掌握


·上一篇文章:复制品、赝品莫混为一谈
·下一篇文章:决定收藏价格的因素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更多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http://www.ltsf.com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zgsfw@163.com
总编室电话:0575-8587108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华慧科技
浙ICP备 05027670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